好课件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热传递

下载全文

教学反思热传递

《教学反思热传递》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教学反思热传递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2、《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学生把铝棒放入热水中加热,这样的设计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会禁锢他们的思维。于是我想到了先问同学们:谁能使我手里的铝棒热起来?这一问同学们果真踊跃回答,接着问铝棒为什么是热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费了不少功夫。因为书上的实验是用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在课前我动手试过,发现这样做有几个缺点:第一,用两个铁架台桌子小不好摆。第二,铁丝拉在中间很不容易拉直,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现用细铁丝,效果不行,然后改为粗铁丝,效果还是不明显,最后决定粗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然后自制腊环,,发现改造后的实验装置效果很不错,我就事先为每组准备好了这些材料。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其他组的同学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实验时还得更加细心,我觉得孩子们的收获不小。

  第三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方向,书上设计有两个实验:

  1、从金属片的中心处加热。

  2、从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有前面实验做基础,我充分相信孩子们能很圆满地完成实验,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总结出了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热传递的概念。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个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充分预设在加热后,哪一个腊环会先掉下来?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异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能最终总结出这一课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消化”了。

  2、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教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几个实验都亲自实践了一下,所以发现了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及时做了修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因此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在实验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及加热时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腊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纸接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的真正目的。

  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桌摆成一字形,不利于两边的学生参与实验。整个过程时间没把握好,先松后紧,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精练。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问题,效果会更好!

3、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传递》一课,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概念教学,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便于自己操作,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兴趣很浓,但有些地方观察的不细致,汇报交流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今后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下功夫,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大胆演示。

4、热传递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5、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对科学课的理解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我希望以后我的科学课堂上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束缚”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但是就这节课来讲由于我对学生的不了解同时又担心时间的问题,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空间,而是在出示了相关材料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固定的材料设计实验。虽然学生设计出了实验并且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但我总是觉得在某种成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觉得设计好的问题是引导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铝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能够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导入时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导致实验报告单在课堂上都没有能够完成。同时教学中缺少鼓励学生自由猜想、设计实验的空间没能真正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等等还有些细节的地方也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失误。在这里我不想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来掩饰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哎!上了这么久的科学课现在真的是越来越觉得想真正上好一堂科学课是那么的不容易。真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力。战友们!加油吧!隆中对教学反思聋校教学反思实验课《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

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是五年级《科学》热学单元的一课,本着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并且在上课之前一再叮嘱自己要在课堂上真正转换角色,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忙忙碌碌的四十分钟下来,学生们开心地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带着收获离开了教室,可我却总觉得这节课在哪里还存在问题。究竟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在看过了教学录相之后,我发现了如下的问题:

  镜头一:用温度计测量金属条的温度

  这看起来有些幼稚的说法,就在讨论用热水加热金属条的一端,能否借助一些材料看到另一端是否会变热时由一名学生提出。当时,因为考虑到实验环节的准确与方便操作,我提出考虑的建议:“用温度计测量金属条的温度,会不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测得的数据准确吗?”于是,提出设想的孩子继续进行思考,不再坚持己见。而之后的实验设计似乎也陷入了泥潭,没有孩子再提出更恰当的方法。在课后再次回想这一细节,心中又有一些感慨:学生提出的方法虽然操作不方便,但是却体现了难得的科学精神:借助可观察到的材料来辅助观察不易观察的的现象。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肉眼不能观察到,而用温度计测量却能将肉眼看不见的现象用温度计的读数显示,虽然这种方法存在误差,但是如果教师以鼓励的语气赞扬、总结这种做法:“这种想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借助容易看到的现象观察不易看到的现象。”,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想到借助其他材料观察热传递的方法呢?

  镜头二:回避评价、引领就是给学生主体地位吗?

  上课伊始,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火对金属条的一端进行加热,要注意什么?首先发言的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加热一端不要用手直接拿另一端,小心烫手。可以用夹子夹着金属条的一端加热。这正是学生对有关热传递现象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如果此时教师抓住契机直接引导:加热一端,另一端怎么也热了?学生们肯定就更加认可热可以传递的观点,可能进一步自己提出问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而此时,我看见了还有几个学生还举着手,还有要继续讨论的愿望。于是,我没有对直达要点的同学进行评价,也没有深究更容易提升学生回答的追问,泛泛的让所有有想法的同学都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回头研究第一种与课堂学习内容关系紧密的回答。这样表面上看似乎是关注了更多的学生,实际上深入挖掘后会发现这是在表面上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对学生已经具有的科学能力的忽视和低估,对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得生活实践的忽略。面向全体不是忽略某个人,而应是对每一个学生可以继续发掘的有意义的回答都要重视。解决一个问题,就应该理解透彻为止,如果只是表面上让大范围的学生都只说自己的想法,又怎能有深度的解决问题?想来,继续让学生发言那只是形式上的开放,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许多年了,然而,对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真的已经深入人心了吗?如果对每一节课的细节去推敲的话,我们真正做到转换角色了吗?我们真的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到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了吗?看来,只有在教学时注意每个细节的处理,才能真正践行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含义。

7、教学反思热传递

  篇一: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一课教学反思

  刘成波

  《热的传递》这节课,首先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呈现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教材中,传导这个实验是用金属棒粘上火柴进行加热,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离火源越近越先掉落,越远越后掉落。

  二.实验的设计: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我引导学生先作猜想,并画出示意图,讲解从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引导学生从温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如果从一端加热,热向另一端传递;如果从中间加热,热向两端传递。

  三.效果: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实验时,基本上能按操作步骤进行。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也通过了让学生交流、汇报,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上有点欠缺。

  篇二: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传递教学反思

  篇一: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传递》一课,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概念教学,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便于自己操作,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兴趣很浓,但有些地方观察的不细致,汇报交流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今后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下功夫,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大胆演示。

  篇二:热传递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篇三: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对>科学课的理解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我希望以后我的科学课堂上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束缚”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但是就这节课来讲由于我对学生的不了解同时又担心时间的问题,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空间,而是在出示了相关材料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固定的材料设计实验。虽然学生设计出了实验并且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但我总是觉得在某种成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觉得设计好的问题是引导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铝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能够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

  出下一教学环节。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导入时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导致实验报告单在课堂上都没有能够完成。同时教学中缺少鼓励学生自由猜想、设计实验的空间没能真正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等等还有些细节的地方也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失误。在这里我不想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来掩饰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哎!上了这么久的科学课现在真的是越来越觉得想真正上好一堂科学课是那么的不容易。真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力。战友们!加油吧!

  篇三: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热的传递》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冷和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设计上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本课的重要环节: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知识源于生活,回归自然。

  在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这个环节中,传导、对流是有介质传递,是教材的重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所呈现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

  教材中,传导这个实验只对金属匙进行加热,无论是从材料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另外,金属匙作为实验材料,可能是为了考虑更好地体现生活化,但是,没有必要非得选择我们的餐具作为实验材料,用金属丝完全可以代替。还有,用金属匙进行实验,会使学生认为:热在固体中是沿直线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沿着自身形状传递,我们在备课时,曾经想到用多种不同形状的材料,如直的,弯的,圆的,方的,长方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最后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直的和弯的金属丝,和圆形金属片。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目的虽然达到了,但是材料的增加,使课堂的时间有些紧。

  二、介质的选择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我们看不到,而且还不能摸,这样在实验中,就需要借助其它材料在热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推想出热传递的规律。教材中,采用的是在金属匙上滴蜡油,等蜡油凝固后,再对金属匙进行加热,观察热传递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滴蜡油时,弄的到处都是,加热时,蜡油在匙上很快融化后,到处流,分散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注意力,效果不理想。后来在姜老师的启发下,我们采用了在金属丝上套蜡环,不但易于操作,而且效果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蜡环的制作,我用自制的模具10多分钟可以制作几十个蜡环,用起来很方便。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实验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三、实验的设计

  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只在金属材料的一端加热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所以我采用了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这样,学生实验后所看到的热从一端向另一端,从中间向两边,或者从中间向四周传递的现象,显然不能说明热传递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从温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由于是三种金属材料,并且有两种加热方式,学生会出现六种不同的猜测,在此,我引导每个小组验证不同的的猜测,这样可以从众多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热传递的规律。

  本节课,我在实验设计这个环节中,用了大量的时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弄清楚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用蜡环?

  ②用几个蜡环?

  ③蜡环怎么放?

  ④怎样使用酒精灯?

  ⑤为什么先放蜡环后加热等等?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能够说出操作的基本步骤,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欠缺,对于借助蜡环来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方法,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得到,这也为后面在水中放入锯末来观察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打下了基础。

  四、课件的设计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即使是通过实验学生也无法看到,只能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想出热传递的规律,所以我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大家请看,这是一个Flash动画,任意单击一个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实验现象,这样做其目的有三个:

  第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肉眼无法看到的情况下,通过课件揭示热传递的实质。 第二,它可以帮助学生看到其他组的实验现象。

  第三,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播放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课件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就到这,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篇四:热传递以及热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和物体内能的转移——热传递以及热量的概念。

  首先,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一个小实验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进而分析说明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例说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引申建立了热量的感念,同时联系八年级比热容的概念介绍关于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简单计算。

  篇五:《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王畈中心小学 刘 乔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学生把铝棒放入热水中加热,这样的设计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会禁锢他们的思维。于是我想到了先问同学们:谁能使我手里的铝棒热起来?这一问同学们果真踊跃回答,接着问铝棒为什么是热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费了不少功夫。因为书上的实验是用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在课前我动手试过,发现这样做有几个缺点:第一,用两个铁架台桌子小不好摆。第二,铁丝拉在中间很不容易拉直,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现用细铁丝,效果不行,然后改为粗铁丝,效果还是不明显,最后决定粗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然后自制腊环,,发现改造后的实验装置效果很不错,我就事先为每组准备好了这些材料。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其他组的同学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实验时还得更加细心,我觉得孩子们的收获不小。

  第三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方向,书上设计有两个实验:1、从金属片的中心处加热。2、从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有前面实验做基础,我充分相信孩子们能很圆满地完成实验,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总结出了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热传递的概念。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个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充分预设在加热后,哪一个腊环会先掉下来?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异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能最终总结出这一课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消化”了。

  2、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教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几个实验都亲自实践了一下,所以发现了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及时做了修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因此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在实验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及加热时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腊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纸接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的真正目的。

  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桌摆成一字形,不利于两边的学生参与实验。整个过程时间没把握好,先松后紧,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精练。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问题,效果会更好!

教学反思热传递这篇文章共38746字。

相关文章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第1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本身的故事情节容易理解,但要领悟成语的意思,以及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什么样的方法最能让孩子们领悟故事的寓意呢?惟有朗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

×

您可以

加入会员无限下载
微信支付

打开微信扫码支付

×

由于资源过大,请根据需求自行前往百度网盘提取

微信安全登录
打开微信扫码即可登录或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