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全文
《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总结》这是优秀的教师总结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始终坚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创造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这一理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变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以师生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注重校本培训,强化校本研究;边学习边实验,边实验边反思,边反思边调整,边调整边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扎实开展新课程实验。
一、抓住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其理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程度决定了课改的成败。为实现“谁最先掌握规则,谁就能领跑”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我们明确了“以校本培训促进观念转变,以校本研究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一)注重校本培训,提升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指南,是实践的先导,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对原有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和关键,实现观念的转变基础是培训。我校拓展培训途径,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题,以“四项结合”(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学历进修与业务进修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综合学习相结合)为实施策略,以“科研论坛”为载体,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新课改培训学习,为教师重塑课程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强化校本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因此,我们以强化校本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以“实践—反思”为基本途径,注重教师提高的“生成性”。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主张教师“边实验边体验,边体验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成性”。
2、以“自我更新”发展为策略,突出校本教研的“师本化”。
在校本教研建设中,我们坚持以教师个性发展为本,主张“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突出校本教研的层次性与自主性,注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强化教师个体在校本教研中的“个性发展”,关注教师本人自主化因素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健全校本教研组织制度,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
4、与教育科研同行,构建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优势在于自己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我们拥有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又面临着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现象,我们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把课改实验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上,以“新课改实践中的问题”为科研起点,开展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模式,引导每一位实验教师进入研究状态,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的问题。实现了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实现被动培训向自觉行为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本学期,以“新课改问题”为起点,我们申报了“”等课题。
5、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焕发校本教研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1)积极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及评比活动。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新课程实验教研课节。通过评析与交流,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2)重视深层次的课后反思。
本学期,全校教师每人撰写了新课改教育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等1-2篇,并推荐30余篇优秀论文及教案、反思参加市级以上评选。推荐参加省、市论文、教案评选中,共有25篇分获一、二、三等奖。
(3)积极积累新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果。
本学期我校将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的成果经过收集、整理,汇编成《中枢二小校本部新课程实验成果集》,在仁怀教育界广泛传阅,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
6、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们的教师不但要具有新课程理念,而且必须具有与教学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行为。我校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努力实现教师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本学期为响应市教育局“新课程课堂大练兵”的号召,我校教师人人参与。通过评析与交流,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把握重点,倡导学习方式转变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立足课堂,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新课堂。
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从新教师汇报课、课题研究课以及随堂听课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合作、互动的新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我们看到也体验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凸现亮点,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部分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本学期,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下,结合我校实际拟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四、突破难点,探索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机制制约了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完善课程评价是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本学期,我校改变了评价方式,探索一条“加强过程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改变,重视学生潜能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强化激励、多元参与“的评价原则。在评价中,要求着力体现评价方式多样灵活,又简便易行有实效。评价的过程又能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五、我们的收获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比较扎实,进展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
1、理念得以更新。通过广泛的宣传,深入地培训和积极的实践,有效地更新了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的教师正在从理念走向实践。
2、教师正在成长。教师普遍认同新课程,课改实验热情高,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了,教师间合作交流的现象经常出现了,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正在成长。
3、课堂更趋活跃。课堂正由封闭走向开放,从重教案到重生成,从重传授知识到重学生发展,从重教学结果到重活动过程和情感态度,师生关系更趋和谐,学生主体更显突出。
4、学生兴趣浓厚。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变化、教法的改变、学法的更新,使实验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学习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实践体验让学习走向生活,合作学习使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尝试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回顾过去这段教学工作,我们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如来个总结以对过去教学工作做个分析和借鉴。但是教学总结基本的方法论,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新课程实验教学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改之春风吹绿了万州大地,我校初中一年级认真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对课改内涵的把握,转变了教书育人的观念,树立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了“人文教育”目标。每位教师对课程计划、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过去单一的“立言”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立人”教学。
在半年多的课改实验中,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结构、新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优生率达70%以上。现具体谈谈教学情况:
一、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开始转变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比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把安徒生这篇具有强烈讽刺效果的童话,自己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分为两大组,由这两大组学生推选人员,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自编自演。灵活生动的形式,幽默滑稽的动作、讽刺性强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官僚爱慕虚荣的丑陋的灵魂,赞扬了诚实的伟大。
学生们栩栩如生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欢笑声中,既感悟了其中道理,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思考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事隔几周了,学生们还念念不忘这节生动而特殊的语文课。
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把极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盛气凌人地盘查,并强迫“我”去万芳家要回了羚羊木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其中争议的问题:如“送”与“不该送”、“应讨回”与“不应讨回”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大辨论,一时,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正方与反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且各抒己见,阐明观点,很有创见。
这样,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虽然最后没有留下共识,然而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把课文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展示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时,播放了陈红深情的《常回家看看》,让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这样,非常好地突出了亲情教育,有的学生当场热泪盈眶,悄然泪下,以达到人文教学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死板、陈旧、沉默的教学,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自我”。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体合作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拓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与促进。
正确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丰富了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发展了他们兴趣与爱好,培养出他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实行教改以来,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而且还重视和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1、别开生面的多媒体语文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激情。
为了给学生上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了一堂“欣赏、感知”课,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
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百花争妍、充满活力的春天之中,他们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高昂,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感知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第二堂自主探究课,学生发言异常积极,一双双手争先恐后、情绪高昂,在激烈争论中产生共识,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别开生面而富于乐趣的大作业,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命的意义”这个主题给我们以启发,让学生在课外运用电脑技术,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制作语文第一次大作业——《金色的童年》,学生回家在一个月内完成,先收集整理从幼儿园到少年时期童年时照片,择其所需进行电子扫描处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制成小册子,每幅照片配以小作者自己的回忆录、儿歌、诗歌、小故事,真实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及自由幸福生活,天真、浪漫的童趣,表现了对未来向往、人生追求这个主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尝到了甜头,学生兴更趣浓了,积极性更高了。
第四单元学了《月亮上的足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增强他们对宇宙秘密的探求的兴趣,掌握有关月球的知识,我们组织学生完成第二次大作业——《月亮文化》,要求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有较大的提高,其中有名人题词、对联、诗词、神话传说、科学小品、图画等。
看了学生们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浏览,而且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寒假期间,我们还布置了第三次大作业《我爱我的家》,学生完成得更好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大作业,反映了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教改实验中的累累硕果,艺术精品,知识结晶,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审美意识,增长了知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是最有实效的“人文”教育的成果。
3、开展语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本期,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在作文征文比赛中,李然、阎杰等多名学生的作文分别获学校一、二、三等奖,其中李然的《延迟的死刑》、幸尧的《我的忧虑》更是富有创新,独具匠心,赢得了广大师生好评。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比赛、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元旦汇演。我们年级精彩的文艺表演不同层次地获得学校奖励,其中初一·一班全班68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大型歌舞还获得初中部一等奖。
四、扩大阅读场所,任凭自由阅读
新《课标》创造了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鼓励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而课外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按《课标》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珍惜学生独特感悟。同时,在这课外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识字积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期经教师与学校协商,敞开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每周可抽2—3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大语文阅读导读课”,在“法定”时间内,放开心情,享用“个人文化”。学生利用节、假日,现已基本上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高尔基三部曲、《上下五千年》等十多部作品,提高了对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也提高了他们文学素质。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段(七年级、第四学段)的起点不能适应现阶段七年级新生水平
《新课程标准》是将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连为一体,教材的编写也是同步进行,但现阶段的入学新生并未完成课标中规定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以识字量为例,绝大多数初一新生并没有达到2500个汉字的认、读、写程度,一般只有1500个字左右。面对如此情况,初一语文教师花大量精力投入到字、词教学当中,不然,就难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9年级学段3500个汉字左右的识字量;学生中基础差与不差,一起学习新内容,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越来越大,大打折扣。
二、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
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准备资料,查找、收集信息,最后定稿得花很长时间。6个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三、现有的对学生成绩评定和考试制度与《新课程标准》差距甚远。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来看,虽然有它的全新之处,但大部分仍是传统的考试要点及做法。例如第一大题选择题,其中一小题字的音、形、义,二小题文学常识两部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学生的期末成绩就是试卷上的点点儿分“一锤定音”,我们认为初一·一班的语文教师通知家长的语文成绩的方法可以借鉴,他把学生平时作业、作文、默写、听写、课外大作业、背诵等综合成绩折50%,把考试成绩折50%,二者之和为学生语文素质分。当然,这也是一个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贯彻《新课程标准》必须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四、教学改革中,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始终放不开手脚。
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应再解放一点之外,客观因素也受一定限制。例如硬、软件配置,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资金尚缺;语文课外集体活动要受学校政教处、教务处限制。多数是关门教书,无法学习外地的好经验等。
五、对教师教学成绩评定不能单独以一次考试而论
应从平时作业,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活动、实验、学生成果等多方面综合考评。这样也会更合理、更科学。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经验,来为这一年的工作做一份教学总结吧。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总结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新课程实验教学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改之春风吹绿了万州大地,我校初中一年级认真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对课改内涵的把握,转变了教书育人的观念,树立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了“人文教育”目标。每位教师对课程计划、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过去单一的“立言”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立人”教学。在半年多的课改实验中,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结构、新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优生率达70%以上。现具体谈谈教学情况:
一、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开始转变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比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把安徒生这篇具有强烈讽刺效果的童话,自己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分为两大组,由这两大组学生推选人员,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自编自演。灵活生动的形式,幽默滑稽的动作、讽刺性强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官僚爱慕虚荣的丑陋的灵魂,赞扬了诚实的伟大。学生们栩栩如生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欢笑声中,既感悟了其中道理,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思考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事隔几周了,学生们还念念不忘这节生动而特殊的语文课。
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把极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盛气凌人地盘查,并强迫“我”去万芳家要回了羚羊木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其中争议的问题:如“送”与“不该送”、“应讨回”与“不应讨回”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大辨论,一时,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正方与反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且各抒己见,阐明观点,很有创见。这样,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虽然最后没有留下共识,然而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把课文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展示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时,播放了陈红深情的《常回家看看》,让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这样,非常好地突出了亲情教育,有的学生当场热泪盈眶,悄然泪下,以达到人文教学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死板、陈旧、沉默的教学,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自我”。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体合作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拓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与促进。正确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丰富了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发展了他们兴趣与爱好,培养出他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实行教改以来,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而且还重视和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1、别开生面的多媒体语文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激情。
为了给学生上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了一堂“欣赏、感知”课,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百花争妍、充满活力的春天之中,他们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高昂,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感知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第二堂自主探究课,学生发言异常积极,一双双手争先恐后、情绪高昂,在激烈争论中产生共识,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别开生面而富于乐趣的大作业,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命的意义”这个主题给我们以启发,让学生在课外运用电脑技术,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制作语文第一次大作业——《金色的童年》,学生回家在一个月内完成,先收集整理从幼儿园到少年时期童年时照片,择其所需进行电子扫描处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制成小册子,每幅照片配以小作者自己的回忆录、儿歌、诗歌、小故事,真实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及自由幸福生活,天真、浪漫的童趣,表现了对未来向往、人生追求这个主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尝到了甜头,学生兴更趣浓了,积极性更高了。
第四单元学了《月亮上的足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增强他们对宇宙秘密的探求的.兴趣,掌握有关月球的知识,我们组织学生完成第二次大作业——《月亮文化》,要求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有较大的提高,其中有名人题词、对联、诗词、神话传说、科学小品、图画等。看了学生们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浏览,而且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寒假期间,我们还布置了第三次大作业《我爱我的家》,学生完成得更好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大作业,反映了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教改实验中的累累硕果,艺术精品,知识结晶,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审美意识,增长了知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是最有实效的“人文”教育的成果。
3、开展语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本期,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在作文征文比赛中,李然、阎杰等多名学生的作文分别获学校一、二、三等奖,其中李然的《延迟的死刑》、幸尧的《我的忧虑》更是富有创新,独具匠心,赢得了广大师生好评。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比赛、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元旦汇演。我们年级精彩的文艺表演不同层次地获得学校奖励,其中初一·一班全班68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大型歌舞还获得初中部一等奖。
四、扩大阅读场所,任凭自由阅读
新《课标》创造了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鼓励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而课外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按《课标》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珍惜学生独特感悟。同时,在这课外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识字积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本期经教师与学校协商,敞开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每周可抽2—3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大语文阅读导读课”,在“法定”时间内,放开心情,享用“个人文化”。学生利用节、假日,现已基本上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高尔基三部曲、《上下五千年》等十多部作品,提高了对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也提高了他们文学素质。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段(七年级、第四学段)的起点不能适应现阶段七年级新生水平
《新课程标准》是将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连为一体,教材的编写也是同步进行,但现阶段的入学新生并未完成课标中规定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以识字量为例,绝大多数初一新生并没有达到2500个汉字的认、读、写程度,一般只有1500个字左右。面对如此情况,初一语文教师花大量精力投入到字、词教学当中,不然,就难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9年级学段3500个汉字左右的识字量;学生中基础差与不差,一起学习新内容,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越来越大,大打折扣。
二、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
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准备资料,查找、收集信息,最后定稿得花很长时间。6个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三、现有的对学生成绩评定和考试制度与《新课程标准》差距甚远。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来看,虽然有它的全新之处,但大部分仍是传统的考试要点及做法。例如第一大题选择题,其中一小题字的音、形、义,二小题文学常识两部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学生的期末成绩就是试卷上的点点儿分“一锤定音”,我们认为初一·一班的语文教师通知家长的语文成绩的方法可以借鉴,他把学生平时作业、作文、默写、听写、课外大作业、背诵等综合成绩折50%,把考试成绩折50%,二者之和为学生语文素质分。当然,这也是一个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贯彻《新课程标准》必须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四、教学改革中,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始终放不开手脚。
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应再解放一点之外,客观因素也受一定限制。例如硬、软件配置,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资金尚缺;语文课外集体活动要受学校政教处、教务处限制。多数是关门教书,无法学习外地的好经验等。
五、对教师教学成绩评定不能单独以一次考试而论
应从平时作业,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活动、实验、学生成果等多方面综合考评。这样也会更合理、更科学。
每一天的时间都非常珍贵,相信大家在这段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感悟,何不赶紧对过去工作做一个总结,以往后的工作做参照。但是教学总结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改之春风吹绿了万州大地,我校初中一年级认真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对课改内涵的把握,转变了教书育人的观念,树立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了“人文教育”目标。每位教师对课程计划、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过去单一的“立言”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立人”教学。在半年多的课改实验中,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结构、新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优生率达70%以上。现具体谈谈教学情况:
一、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开始转变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比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把安徒生这篇具有强烈讽刺效果的童话,自己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分为两大组,由这两大组学生推选人员,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自编自演。灵活生动的形式,幽默滑稽的动作、讽刺性强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官僚爱慕虚荣的丑陋的灵魂,赞扬了诚实的伟大。学生们栩栩如生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欢笑声中,既感悟了其中道理,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思考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事隔几周了,学生们还念念不忘这节生动而特殊的语文课。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把极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盛气凌人地盘查,并强迫“我”去万芳家要回了羚羊木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其中争议的问题:如“送”与“不该送”、“应讨回”与“不应讨回”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大辨论,一时,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正方与反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且各抒己见,阐明观点,很有创见。这样,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虽然最后没有留下共识,然而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把课文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展示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时,播放了陈红深情的《常回家看看》,让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这样,非常好地突出了亲情教育,有的学生当场热泪盈眶,悄然泪下,以达到人文教学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死板、陈旧、沉默的教学,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自我”。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体合作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拓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与促进。正确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丰富了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发展了他们兴趣与爱好,培养出他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实行教改以来,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而且还重视和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1、别开生面的多媒体语文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激情。
为了给学生上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了一堂“欣赏、感知”课,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百花争妍、充满活力的春天之中,他们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高昂,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感知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第二堂自主探究课,学生发言异常积极,一双双手争先恐后、情绪高昂,在激烈争论中产生共识,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别开生面而富于乐趣的大作业,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命的意义”这个主题给我们以启发,让学生在课外运用电脑技术,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制作语文第一次大作业——《金色的童年》,学生回家在一个月内完成,先收集整理从幼儿园到少年时期童年时照片,择其所需进行电子扫描处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制成小册子,每幅照片配以小作者自己的回忆录、儿歌、诗歌、小故事,真实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及自由幸福生活,天真、浪漫的童趣,表现了对未来向往、人生追求这个主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尝到了甜头,学生兴更趣浓了,积极性更高了。第四单元学了《月亮上的足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增强他们对宇宙秘密的探求的兴趣,掌握有关月球的知识,我们组织学生完成第二次大作业——《月亮文化》,要求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有较大的提高,其中有名人题词、对联、诗词、神话传说、科学小品、图画等。看了学生们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浏览,而且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寒假期间,我们还布置了第三次大作业《我爱我的家》,学生完成得更好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大作业,反映了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教改实验中的累累硕果,艺术精品,知识结晶,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审美意识,增长了知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是最有实效的“人文”教育的成果。
3、开展语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本期,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在作文征文比赛中,李然、阎杰等多名学生的作文分别获学校一、二、三等奖,其中李然的《延迟的死刑》、幸尧的《我的忧虑》更是富有创新,独具匠心,赢得了广大师生好评。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比赛、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元旦汇演。我们年级精彩的`文艺表演不同层次地获得学校奖励,其中初一·一班全班68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大型歌舞还获得初中部一等奖。
四、扩大阅读场所,任凭自由阅读
新《课标》创造了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鼓励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而课外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按《课标》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珍惜学生独特感悟。同时,在这课外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识字积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本期经教师与学校协商,敞开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每周可抽2—3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大语文阅读导读课”,在“法定”时间内,放开心情,享用“个人文化”。学生利用节、假日,现已基本上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高尔基三部曲、《上下五千年》等十多部作品,提高了对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也提高了他们文学素质。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段(七年级、第四学段)的起点不能适应现阶段七年级新生水平,《新课程标准》是将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连为一体,教材的编写也是同步进行,但现阶段的入学新生并未完成课标中规定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以识字量为例,绝大多数初一新生并没有达到2500个汉字的认、读、写程度,一般只有1500个字左右。面对如此情况,初一语文教师花大量精力投入到字、词教学当中,不然,就难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9年级学段3500个汉字左右的识字量;学生中基础差与不差,一起学习新内容,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越来越大,大打折扣。
二、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准备资料,查找、收集信息,最后定稿得花很长时间。6个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三、现有的对学生成绩评定和考试制度与《新课程标准》差距甚远。从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来看,虽然有它的全新之处,但大部分仍是传统的考试要点及做法。例如第一大题选择题,其中一小题字的音、形、义,二小题文学常识两部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学生的期末成绩就是试卷上的点点儿分“一锤定音”,我们认为初一·一班的语文教师通知家长的语文成绩的方法可以借鉴,他把学生平时作业、作文、默写、听写、课外大作业、背诵等综合成绩折50%,把考试成绩折50%,二者之和为学生语文素质分。当然,这也是一个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贯彻《新课程标准》必须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四、教学改革中,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始终放不开手脚。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应再解放一点之外,客观因素也受一定限制。例如硬、软件配置,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资金尚缺;语文课外集体活动要受学校政教处、教务处限制。多数是关门教书,无法学习外地的好经验等。
五、对教师教学成绩评定不能单独以一次考试而论,应从平时作业,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活动、实验、学生成果等多方面综合考评。这样也会更合理、更科学。
教改之春风吹绿了万州大地,我校初中一年级认真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对课改内涵的把握,转变了教书育人的观念,树立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了“人文教育”目标。每位教师对课程计划、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过去单一的“立言”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立人”教学。在半年多的课改实验中,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结构、新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优生率达70%以上。现具体谈谈教学情况:
一、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开始转变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比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把安徒生这篇具有强烈讽刺效果的童话,自己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分为两大组,由这两大组学生推选人员,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自编自演。灵活生动的形式,幽默滑稽的动作、讽刺性强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官僚爱慕虚荣的丑陋的灵魂,赞扬了诚实的伟大。学生们栩栩如生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欢笑声中,既感悟了其中道理,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思考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事隔几周了,学生们还念念不忘这节生动而特殊的语文课。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把极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盛气凌人地盘查,并强迫“我”去万芳家要回了羚羊木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其中争议的问题:如“送”与“不该送”、“应讨回”与“不应讨回”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大辨论,一时,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正方与反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且各抒己见,阐明观点,很有创见。这样,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虽然最后没有留下共识,然而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把课文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展示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时,播放了陈红深情的《常回家看看》,让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这样,非常好地突出了亲情教育,有的学生当场热泪盈眶,悄然泪下,以达到人文教学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死板、陈旧、沉默的教学,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自我”。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体合作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拓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与促进。正确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丰富了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发展了他们兴趣与爱好,培养出他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实行教改以来,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而且还重视和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1、别开生面的.多媒体语文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激情。为了给学生上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了一堂“欣赏、感知”课,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百花争妍、充满活力的春天之中,他们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高昂,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感知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第二堂自主探究课,学生发言异常积极,一双双手争先恐后、情绪高昂,在激烈争论中产生共识,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别开生面而富于乐趣的大作业,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命的意义”这个主题给我们以启发,让学生在课外运用电脑技术,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制作语文第一次大作业——《金色的童年》,学生回家在一个月内完成,先收集整理从幼儿园到少年时期童年时照片,择其所需进行电子扫描处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制成小册子,每幅照片配以小作者自己的回忆录、儿歌、诗歌、小故事,真实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及自由幸福生活,天真、浪漫的童趣,表现了对未来向往、人生追求这个主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尝到了甜头,学生兴更趣浓了,积极性更高了。第四单元学了《月亮上的足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增强他们对宇宙秘密的探求的兴趣,掌握有关月球的知识,我们组织学生完成第二次大作业——《月亮文化》,要求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有较大的提高,其中有名人题词、对联、诗词、神话传说、科学小品、图画等。看了学生们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浏览,而且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寒假期间,我们还布置了第三次大作业《我爱我的家》,学生完成得更好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大作业,反映了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教改实验中的累累硕果,艺术精品,知识结晶,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审美意识,增长了知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是最有实效的“人文”教育的成果。
3、开展语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本期,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在作文征文比赛中,李然、阎杰等多名学生的作文分别获学校一、二、三等奖,其中李然的《延迟的死刑》、幸尧的《我的忧虑》更是富有创新,独具匠心,赢得了广大师生好评。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比赛、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元旦汇演。我们年级精彩的文艺表演不同层次地获得学校奖励,其中初一·一班全班68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大型歌舞还获得初中部一等奖。
四、扩大阅读场所,任凭自由阅读
新《课标》创造了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学环境,鼓励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而课外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按《课标》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珍惜学生独特感悟。同时,在这课外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识字积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本期经教师与学校协商,敞开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每周可抽2—3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大语文阅读导读课”,在“法定”时间内,放开心情,享用“个人文化”。学生利用节、假日,现已基本上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高尔基三部曲、《上下五千年》等十多部作品,提高了对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也提高了他们文学素质。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段(七年级、第四学段)的起点不能适应现阶段七年级新生水平,《新课程标准》是将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连为一体,教材的编写也是同步进行,但现阶段的入学新生并未完成课标中规定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以识字量为例,绝大多数初一新生并没有达到2500个汉字的认、读、写程度,一般只有1500个字左右。面对如此情况,初一语文教师花大量精力投入到字、词教学当中,不然,就难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9年级学段3500个汉字左右的识字量;学生中基础差与不差,一起学习新内容,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越来越大,大打折扣。
二、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
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准备资料,查找、收集信息,最后定稿得花很长时间。6个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三、现有的对学生成绩评定和考试制度与《新课程标准》差距甚远。从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来看,虽然有它的全新之处,但大部分仍是传统的考试要点及做法。例如第一大题选择题,其中一小题字的音、形、义,二小题文学常识两部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学生的期末成绩就是试卷上的点点儿分“一锤定音”,我们认为初一·一班的语文教师通知家长的语文成绩的方法可以借鉴,他把学生平时作业、作文、默写、听写、课外大作业、背诵等综合成绩折50%,把考试成绩折50%,二者之和为学生语文素质分。当然,这也是一个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贯彻《新课程标准》必须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四、教学改革中,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始终放不开手脚。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应再解放一点之外,客观因素也受一定限制。例如硬、软件配置,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资金尚缺;语文课外集体活动要受学校政教处、教务处限制。多数是关门教书,无法学习外地的好经验等。
五、对教师教学成绩评定不能单独以一次考试而论,应从平时作业,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活动、实验、学生成果等多方面综合考评。这样也会更合理、更科学。
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始终坚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创造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这一理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变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以师生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注重校本培训,强化校本研究;边学习边实验,边实验边反思,边反思边调整,边调整边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扎实开展新课程实验。
一、抓住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其理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程度决定了课改的成败。为实现“谁最先掌握规则,谁就能领跑”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我们明确了“以校本培训促进观念转变,以校本研究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一)注重校本培训,提升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指南,是实践的先导,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对原有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和关键,实现观念的转变基础是培训。我校拓展培训途径,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题,以“四项结合”(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学历进修与业务进修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综合学习相结合)为实施策略,以“科研论坛”为载体,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新课改培训学习,为教师重塑课程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强化校本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因此,我们以强化校本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以“实践—反思”为基本途径,注重教师提高的“生成性”。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主张教师“边实验边体验,边体验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成性”。
2、以“自我更新”发展为策略,突出校本教研的“师本化”。
在校本教研建设中,我们坚持以教师个性发展为本,主张“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突出校本教研的层次性与自主性,注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强化教师个体在校本教研中的“个性发展”,关注教师本人自主化因素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健全校本教研组织制度,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
4、与教育科研同行,构建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优势在于自己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我们拥有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又面临着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现象,我们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把课改实验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上,以“新课改实践中的问题”为科研起点,开展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模式,引导每一位实验教师进入研究状态,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的问题。实现了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实现被动培训向自觉行为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本学期,以“新课改问题”为起点,我们申报了“”等课题。
5、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焕发校本教研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1)积极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及评比活动。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新课程实验教研课节。通过评析与交流,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2)重视深层次的课后反思。
本学期,全校教师每人撰写了新课改教育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等1-2篇,并推荐30余篇优秀论文及教案、反思参加市级以上评选。推荐参加省、市论文、教案评选中,共有25篇分获一、二、三等奖。
(3)积极积累新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果。
本学期我校将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的成果经过收集、整理,汇编成《中枢二小校本部新课程实验成果集》,在仁怀教育界广泛传阅,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
6、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们的教师不但要具有新课程理念,而且必须具有与教学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行为。我校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努力实现教师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本学期为响应市教育局“新课程课堂大练兵”的号召,我校教师人人参与。通过评析与交流,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把握重点,倡导学习方式转变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立足课堂,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新课堂。
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从新教师汇报课、课题研究课以及随堂听课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合作、互动的新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我们看到也体验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凸现亮点,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部分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本学期,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下,结合我校实际拟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四、突破难点,探索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机制制约了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完善课程评价是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本学期,我校改变了评价方式,探索一条“加强过程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改变,重视学生潜能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强化激励、多元参与“的评价原则。在评价中,要求着力体现评价方式多样灵活,又简便易行有实效。评价的过程又能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五、我们的收获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比较扎实,进展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
1、理念得以更新。通过广泛的宣传,深入地培训和积极的实践,有效地更新了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的教师正在从理念走向实践。
2、教师正在成长。教师普遍认同新课程,课改实验热情高,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了,教师间合作交流的现象经常出现了,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正在成长。
3、课堂更趋活跃。课堂正由封闭走向开放,从重教案到重生成,从重传授知识到重学生发展,从重教学结果到重活动过程和情感态度,师生关系更趋和谐,学生主体更显突出。
4、学生兴趣浓厚。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变化、教法的改变、学法的更新,使实验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学习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实践体验让学习走向生活,合作学习使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尝试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总结这篇文章共68859字。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总结4篇》: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总结第1篇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
《小学语文老师期中总结4篇》:小学语文老师期中总结第1篇 暑假即将来临,期末考试也临近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
VIP会员可免费下载与转存
加入会员打开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