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件网>高考>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下载全文

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

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

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3)大气热状况应用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深秋露水、霜、雾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

(4)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角大,光照集中,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路径短,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反之的话,夏季昼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②地形因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反之,相反。

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④下垫面:地面反射率等。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2

大气环流

1.热力环流

(1)最简单的一种大气环流。

①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从而在同一高度面上产生气压差异,进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②天气状况:A受热,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B冷却,气流下沉,易形成晴朗天气。

③热力环流的应用

A.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白天滨海地区易形成阴雨天气,夜晚海洋易形成阴雨、多雾天气。

B.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坡、山顶易形成阴雨天气,夜晚吹山风,山谷和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雾、阴雨天气,而且山谷和盆地内多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C.城市风:城市由于人口密集,生活、交通、工业等排放大量废热使城市形成热岛、雨岛、混浊岛。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近地面风的画法

①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30?~45?。

②风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③三力的特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是形成丰的源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它还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不影响风速,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降低风速,影响风向。

(2)高空风(一般1500米以上)的画法

①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90?。

②风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3.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因素。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①受低气压控制,气流上升,降水较多。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②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较少。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冰原气候。

③受西风带控制,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降水较多;风由海吹向陆地,降水较多。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受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控制,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降水较少;信风带——热带沙漠气候;极地东风带——苔原气候。

⑤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雨旱两季。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4.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①1月份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冰岛低压。

②7月份亚洲(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2)季风环流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①1月份

②7月份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3

气候

1.气温

(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①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两点,气温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南)半球陆地均温最高出现在7(1)月,海洋8(2)月。北(南)半球陆地均温最低出现在1(7)月,海洋2(8)月。

③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大陆大于同纬度的海洋;内陆大于同纬度的沿海;海拔低的地方大于海拔高的地方;纬度较高的地区大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晴天大于阴天。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等温线北(南)半球较曲折(平直):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则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3)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

②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7月向北凸。

③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④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⑤坡向(太阳辐射、焚风效应):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的气温高于迎风坡。

⑥阻挡作用: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⑦大气环流: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⑧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

2.降水

(1)降水的形成条件:饱和水汽上升遇冷;充足的凝结核;水滴增大到足够掉落地面。

(2)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和气旋雨等。

(3)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受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受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降水多;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②海陆位置: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降水丰富。

③洋流:暖流增湿,降水较多;寒流减湿,降水较少。

④地形:迎风坡,降水多(随高度增加,降水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背风坡,降水少(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现出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高大地形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地势高,对流减弱,降水少。

⑤水文:水域广,降水多,反之少。

⑥植被: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多,反之少。

⑦人类活动:城市气温高多上升气流,形成雨岛效应;植被破坏,地面缺乏保护,气候干旱;兴修水库,降水增多;围湖造田,降水减少。

3.气候的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①热带:最冷月均温在15 ℃以上。

②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

③温带: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④亚寒带:最热月均温略高于10 ℃。

⑤寒带:最热月均温在10 ℃以下。

(2)大气环流

(3)海陆位置

(4)地形、地势: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形成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5)人类活动

4.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冷/热月确定南北半球

(2)根据气温确定气候带

(3)根据降水(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进入雨季)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

5.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②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量大于2000mm。

③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②成因: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③特点:终年高温,干湿旱明显交替,5~10月是雨季,11~次年4月是干季,降水量在750~1000mm。

(3)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只有亚洲存在这种气候。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③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雨旱两季,6~9月是雨季,10~次年5月是旱季,降水量在大于1600mm。

(4)热带沙漠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②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降水少,降水量小于125mm。

③特点:终年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5)亚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35°之间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量800~1600mm。

(6)地中海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部沿海,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②成因:处于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区。

③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量300~1000mm(靠近30°纬度地区降水较少,靠近40°纬度地区降水较多)。

(7)温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纬35°~55°之间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的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只有亚洲存在这种气候。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400~800mm。

(8)温带大陆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内部。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②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远。

③特点:冬寒冷夏炎热,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少,降水量小于400mm。

(9)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

②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③特点:终年温和多雨,日较差、年较差小,降水量750mm。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的大陆。如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

②成因: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③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较少。

(11)苔原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极附近的沿海。如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②成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③特点:全年严寒,降水少。

(12)冰原气候

①分布: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如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②成因: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③特点:酷寒、烈风、干燥。

(13)高原和高山气候

①分布:高大的山地、高原。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

②成因: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③特点: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6.非地带性气候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东侧等地、几内亚湾沿岸。(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大约在5°N~10°S之间、38°E以东的东非高原,地势高,对流运动弱,降水少于雨林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南亚的热带沙漠气候:塔尔(印度)荒漠,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夏季西南季风势力无法到达;历史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4)西风带内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受山脉阻挡,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

(5)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区的狭长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北走向、雄踞美洲西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限制,各气候带不能向东延伸。

(6)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半球55°~65°的纬度地带内大部分是海洋。


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相关文章

2017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气候有关知识点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知识点

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分布知识点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

×

您可以

加入会员无限下载
微信支付

打开微信扫码支付

×

由于资源过大,请根据需求自行前往百度网盘提取

微信安全登录
打开微信扫码即可登录或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