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件网>班主任培训>孩子和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班主任?

下载全文

孩子和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班主任?

  孩子和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班主任
  
  ——朱小蔓教授在“李镇西从教三十周年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讲话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很丰富,多年来他一直十分的勤奋努力,不断地趟出和拓宽自己的从教道路,在我国中小学界声名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为他的成就高兴,也希望他成为现今中小学教师可以学习效仿的榜样。
  
  怎样的教师才算教育家?做出怎样的探索、经受怎样的磨砺,具有哪些不可缺少的品质方为教育家?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在观察,并不断自我求问的?籍助这次较系统学习研究李镇西老师,我谈谈感想。
  
  李镇西的教师角色是多重的: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校长。但我知道他一直喜欢做班主任,从1982年大学毕业做班主任,带出几届“未来班”,到2008年,又一次当起班主任。他把班主任工作当作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练就教育“基本功”,不敢、也不愿轻易放弃的阵地。我欣赏和钦佩他有耐心、不嫌弃、不逃避这份平凡、琐细,十分辛苦、磨人的工作。
  
  考察他30年教师工作历程,我深信不疑:正是坚持做班主任,使他了解孩子的需要和状况,并以此为起点,向深入理解教育的真谛、探寻教育的奥秘进发,创造了一个与时代、与共和国改革开放事业一道前进的中小学校班主任工作的丰富而典型的案例。他也正是从贴近教育的真实处敏锐发现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及变革需求,正直批判不良教育,坚守自己的教育立场,从而做到身在小课室,心忧大教育,成为一位被称为“教育家”的教师。
  
  班主任是一份怎样的工作,它为什么可以练就教育家的思想、灵魂和本领呢?
  
  班主任工作有条件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学生交往互动频数大,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在认知学习之外的情绪、情感方面的了解以及给以关怀的时空条件更有主动权;
  
  班主任的职业角色多元,处理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事务多,就像全科医生、综合医院面对疑难杂症多、病例多,如果有心,必然经历锻炼磨砺大;
  
  还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灵活、有张力,考验着人的才华机智;
  
  班主任对班级团体精神氛围及其是否体现教育的道德性质是个灵魂性人物,具有主导性作用,等等;
  
  但所有这些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非所有班主任能够适时、充分利用,由此成为行家里手。李镇西成长的奥秘是什么?针对时下的学校教育状况,我仅从两个角度谈点认识:
  
  第一、了解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这是不变的教育永恒之道。
  
  陪伴孩子成长,这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之道。但这样一个朴素的教育真理,常常被我们忘却、丢弃。李镇西老师则坚持与孩子在一起,他把学会与孩子打交道看作教师的天职。他表示自己要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这最让我心动,也以为这是他几十年教育生命蓬勃、一直活跃成长的重要源泉和奥秘。
  
  从教育的本源、从教育活动原初的形态来分析,教育是因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为学习者的“成人”、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而创造、设立的。因此,孩子、学生的需要,他们的“成人”、精神成长的需要应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位优先事项。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
  
  孩子需要爱的呵护,才有安全、惬意感,这是他们作为自然生命成长的第一需要。
  
  孩子需要公平对待,需要被承认、被认可,无论来自教师的,还是同伴的;无论来自个人还是组织和群体的,才会有尊严、有舒展和自信,这是他们作为社会伦理人、法理人的需要。
  
  孩子需要自由创造的空间、合作学习的空间,才有善意的、愉快的竞争与进取;孩子需要知识和道德学习的引领,需要无限丰富的精神养料,才能成长成才成人,这是他们精神生命的需要。
  
  班主任岗位较有可能和条件满足上述条件,同时也极有可能破坏这些条件,从而对学生成长构成障碍、威胁和危机。我个人觉得,今天的中国教育特别需要认识和维护孩子第一、学生第一的基本教育立场。可贵的是,李镇西全方位满足学生需要,不仅用心思努力去做了,而且三十年坚持在做,无论是具体的岗位、角色有什么变化。支撑他的热情和坚持力的是什么?我以为,首先是童心。李镇西老师认为“童心”是根本,“童心”意味着“理想”、“纯正”、“热情”、“好奇”、“良知”,镇西说,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课堂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我想,是啊,童心,也正是朴素的心,如璞玉,质朴而无华。有童心才可能与孩子的心灵相通,把住孩子的思想情感脉搏,走进孩子心灵,从而陪伴孩子成长因此,我觉得,保持童心,才可能守住朴素的教育心。斯霞、霍懋征、于漪、李吉林等令我们尊敬、向往的教育家之路无一不是如此。李镇西的教育热情、理想不仅源于他的童心、爱心,更可贵在于他有自觉的认识,他认为教育学属于人文学科,我对这一看法高度认同。他说,教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对象,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社会,而是人的内心。由于对教育活动这一基本性质的认识,他才能在理性上清醒地持守教育的人文立场,在日趋功利的教育现实中没有迷失方向。
  
  第二、在现实中创造可能,致力于培养走向未来的人,这是教育家永恒的使命和行走之道。
  
  教育永远是追求理想的事业,教育永远是为未来培养人,教育永远是在不满现实、改造现实中前进。因此,一个有作为的教师永远是在突破困境、超越现实,它既包括指向外部世界,也包括指向自己。
  
  班主任工作是由教师直接管理的、微型的教育机构,教育大系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需要直接面对。班主任的教育理想有希望在一个小环境中部分实现。李镇西带出的几个“未来班”就是他的热望和心血创造。在班级的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在学生同辈的平行影响方面,在对学生自我教育潜能的重视和培养方面,他不仅继承我国建国后积累的优秀教育传统,也大量学习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及其他国外教育家民主、尊重、人道主义的教育思想,比较早地在班级推行教育的人文化、民主化管理。他组织公平的学习竞赛,提供大量的创造机会,创设平等的人际关系,建立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他尝试用“法治”代替“人治”,让每一个人成为立法者等。正是在这样的创造性实践中,他已不再是传统德育思维下的模范班主任形象,他对带有浪漫玫瑰色彩的理想化德育,对说教式的、权威式的德育主动反思与摈弃,用更加贴近生活的、更具法治精神的内容、方法、制度使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师生关系都有了更多新的现代形态。他用心建设的班集体生活走向具有公共生活要素的学校生活,走向帮助学生学会过共同生活的学校。集体生活、公共生活、共同生活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学校中的班级生活是学生在家庭私人生活之外最密集、最重要的生活时间和居所。陶行知当年早说过,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当代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环境是纷呈复杂的,但学生在班级里过什么样的生活,其中,集体教育的影响、公共生活的元素、共同生活中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型塑作用依然不能小视。李镇西是中小学较早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之一。仔细研究他倾情和倾注理想的班级文化中,明显包含上述三种不尽相同的文化要素,明显地体现他对培养未来的人的理想,即: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够参与建设未来法治国家与社会,有公共精神、能过公共生活,同时开放、包容、尊重,学会过共同生活、有个人美德和负责任的公民。
  
  他从班主任工作锻炼形成的平等、尊重的教育意识和民主精神支持他进一步关注教育公正、关怀平民子弟的受教育机会,从而有了他主动请求创办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他提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校训词,他修订的教师誓词,他给全校老师那封“敢问路在何方”的公开信无不充分表达了他追随陶行知办“真教育”的信念(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无不洋溢着他带领老师和同学们推行新教育实验、走幸福教育之路的激情,无不充满着誓为未来培养健全人格、合格公民的现代教育家气概。
  
  镇西特别崇拜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我俩有幸一起出席苏氏90年诞辰纪念,一起考察帕夫雷什中学。他特别欣赏苏氏的一段话:“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育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了。”所以他总提醒自己不要疏远教学而“行政化”起来,过去善于感动的心,变得不那么敏感,。他提醒自己不能只想那些诸如“发展模式”、“社会品牌”“打造名校”等大念头,而忽略了每天在校园里所见到的一个一个具体的孩子。镇西的语文课也教得好,他做班主任、做校长的才华、魅力与他的语文教学水平高、人文素养好有关。他的教育家成长之路完完全全根基于、得益于他的班主任工作,得益于永远和孩子在一起。
  
  三十年,李镇西怀抱理想和激情在他可以有所作为的小环境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通向更好的教育的可能,归结起来,教育者的民主精神、人道主义情怀,直接接触学生与教师,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行走,不辱使命。它雄辩证明,教师的道德成长、专业成长只能在职场,教师的幸福源泉在学生。这是总结李镇西老师成长经验再一次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

您可以

加入会员无限下载
微信支付

打开微信扫码支付

×

由于资源过大,请根据需求自行前往百度网盘提取

微信安全登录
打开微信扫码即可登录或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