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全文
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一历史学习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与考点总结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创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1)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2)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人物 | 贡献 | |
隋文帝 |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 诞生 阶段 |
隋炀帝 |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 |
唐太宗 |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 完善阶段 |
武则天 | 增设殿试、武举 | |
唐玄宗 |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就是唐高祖。
2.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1)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措施:
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贡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 汉武帝 | 唐太宗 |
政治 |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 |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
经济 |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
军事 |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
思想文化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
VIP会员可免费下载与转存
加入会员打开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