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全文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
一、名字效应。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于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来说,是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记住学生的名字并响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接一个新班,老师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一些调皮淘气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干一些“坏”事,甚至糊弄老师。如果老师叫出他的名字,他的反应会是:“嗬,想不到老师这么厉害,刚见面,就知道我的名字!老实点儿吧。”他的调皮淘气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控制。所以,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当你刚刚与新学生接触时,要想尽快赢得学生对你的好感,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着神奇作用的方法,就是记住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二、异性效应。在人际关系中,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不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同时还能产生约束力,对男女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异性效应”。异性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男女两性的年龄差别不大,在同龄人中比较显著。若是异性年龄悬殊,则不可能产生异性效应。如果正确和有效地利用异性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犹如白云红日,交相辉映,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向往异性,本是人在青春期的一种生理反应和性心理现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美丽而珍贵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症”。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对于增进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大有益处。
三、亲密有间效应。亲密有间效应是指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在感情上应该保持亲密的态度,在空间位置关系上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如果“亲密无间”,一点“缝隙”都没有,反而不利于师生间的“感情保温”。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人们在一起生活太密切,彼此间太亲近,看得太仔细、太露骨,就会不知不觉地、一瓣一瓣地摘掉那些用诗意簇拥着个性所组成的花环上所有的花朵。”所以,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利于保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有利于建立老师的威信。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学会利用“亲密有间效应”,与学生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既不能离学生太远,太远了难以取得心灵的沟通,也不能离学生太近,太近了会产生“角色混淆”。
四、角色期待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一定的角色,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并由此参与社会生活。“角色期待”是每一个角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确定的行为模式,亦即社会、团体、他人对这一角色如何待人处事所形成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学生对班主任的角色期待是:期望老师尊重、理解自己,关心爱护自己;期望老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期望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期望老师能帮助自己进步,给自己指点迷津;期望老师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班主任 )社会对班主任的角色期待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儿童智能的开拓者、思想品德的陶冶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校园生活的管理者、人生旅途的引导者、人格修养的示范者等。作为一名班主任,心要诚,情要浓,眼要明,脑要灵,腿要勤,手要能,观念要新,方法要活。
五、评价增益效应。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给予满怀期望的、热情鼓励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明是非、懂美丑、知荣辱,提高道德认识,激发上进的积极性;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恰当的评价,还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教育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评价增益效应”。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分为两种: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肯定性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否定性评价能激起学生的愧疚感、自责感。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喜欢表扬鼓励,容易接受肯定性评价。因而,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使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苗头及时得到强化,让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六、避孕套效应。避孕套效应原意是指女孩子利用避孕套来保护自己的社会现象,推而广之,是指一个人在遭受可能的伤害时要学会自我保护的人生哲理。避孕套效应缘于一个近乎荒谬但又很真实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孩子到澳大利亚留学。第一节课,她的班主任拿来一盒避孕套,给每个女生发了一只。老师说:“我建议女孩子随身带一个避孕套。澳大利亚是一个安全的国家,但不等于没有意外。万一你们碰到强暴,可以使用避孕套,这样至少有三个作用:第一,你不会怀孕;第二,你不会染上性病、艾滋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无论出现什么意外或不幸,请记住,保护自己最重要,生命最重要。”我们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拒绝各种各样的不良诱惑;要向未成年人强调,当受到突如其来的侵害时,首先应想到自救,然后要向他人求救。对付豺狼不仅要勇敢,更要有智慧和计谋。
七、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又称为逆反心理效应。这一心理效应由《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而得名。由于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理在作祟,越不让知道的,人们偏偏要知道;越不让做的,人们偏偏要做;越掩盖的事情,偏偏越要张扬。例如,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严格制止宣扬凶杀、色情、迷信等有害书刊流传的通知》。为了贯彻《通知》精神,查禁坏书刊流传,某校在宣传橱窗里贴出了一张布告,赫然公布了一批禁书名单。布告一出,宣传橱窗前人头攒动,群情哗然,有的奔走相告,有的边看边记。没几天,学生便相互传递着那些“榜上有名”的禁书,即使是上课时,也有学生偷偷犯禁。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校长下了一道命令:“今后谁再看禁书,将给予记大过处分,屡教不改者开除其学籍!”然而,事与愿违,学生看禁书由校内转移到了校外,不但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这便是禁果效应的现实表现。我们要提醒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行某一教育措施的时候,要想一想会不会发生禁果效应;如果一项教育措施会引发禁果效应,那么这样的措施要慎重。
八、良药爽口效应。良药爽口效应也叫“忠言悦耳效应”,这是从一句名言得来的社会心理现象。过去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而现在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有办法使苦口的良药不再苦口——在药丸外面裹上一层糖衣,就变得甘甜可口了。同样,那些劝人思过从善的忠言,特别是那些“触及灵魂”的批评话,也可以说得适人、适情、适度,调动听者的兴趣,也会变得顺耳、悦耳的。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叫人笑,不会说话叫人跳。做思想教育工作的人,要想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讲究说话的技巧,把话说得入耳中听。我们班主任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新理念:良药爽口更利于病,忠言悦耳更利于行。
VIP会员可免费下载与转存
加入会员打开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