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全文
学完一个章节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对学习高中地理时是非常有用处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为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重点难点
经纬网的判读和应用
1、定“方向”
(1)根据两地纬度判断南北方向
【1】若两地都是北纬,纬度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南;
【2】若两地都是南纬,纬度位置小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南;
【3】若两地中的一地为北纬,另一例为南纬,则北纬的位置偏北,南纬的位置偏南;
【4】北极点四周皆为正南方向,南极点四周都为正北方向。
(2)依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
【1】若两地同是东经,则经度数值大的在东,经度数值小的在西;
【2】若两地同是西经,则经度数值小的在东,经度数值大的在西;
【3】若两地分别为东经和西经时,要用两地东西经之和的大小来辨别东西方位:若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东,西经度的地点在西;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的地点在东,东经度的地点在西;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这两地分别位于两条正相对的经线上,两者互为东西。
2、定“距离”
(1)同一条经线上两点纬度相差1度,地球表面距离长约111千米。
(2)同一纬线两点经度相差1度,地球表面距离长约111×cosα千米(α为该纬线的纬度)。
(3)不同经纬度的两点:求出两地纬线间的距离(所夹经线的长度),再求出两地经线间的距离(所夹纬线的长度),最后运用勾股定理估算两地的距离。
3、定“范围”
(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
4、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圈。)
(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
(2)同一纬度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现象较高纬度凸。
(3)晨昏线上的两点,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较短的晨昏线(即劣弧线)。
最短航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地貌判读
1、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等高线越密,表去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表示坡度越缓;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是均匀坡;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等高线下疏上密,为凹形坡。
2、看等高线的形状
(1)判断基本地形:【1】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2】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丘陵地形;【3】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山地地形;【4】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且中部明显稀疏——高原地形。
(2)判断具体地形:【1】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地或高地;【2】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3】两个山岭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鞍部;【4】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也叫分水岭),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山脊线(也叫分水线);【5】等高线弯曲部分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山谷线(也叫集水线);【6】等高线重叠处——陡崖。
小小点拨:两条等高线之间闭合等高线的判读
相对两条等高线之间出现闭合等高线,若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与相邻两条等高线中的较大值相同,则闭合等高线内的数值大于大值;若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与相邻两条等高线中的较小值相同,则闭合等高线内的数值小于小值。可总结为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1、判断水系及水文特征
(1)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河流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2)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出山口后常形成冲积扇。
2、判断气候特征
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3、区位选择
(1)选点
【1】水库选址: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库区宜选在河谷、峡谷地区或口袋状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2】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港阔水深的避风港湾。
【3】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中、易排水的地方;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且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4】气象站:应选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5】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
(2)选线
【1】公路、铁路线: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要遵循沿等高线修筑的原则,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施工安全。
【2】引水路线:路线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3】输气、输油管线: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3)选面
【1】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陡坡适宜种树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缓坡丘陵可开发梯田;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于发展林业。
【2】工业区、居民区选址: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稀疏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等温线温度变化,温度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2、根据疏密判断温差:等温线密集,表示气温水平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表示气温水平差异小。
3、根据弯曲状况,判断气温高低和下垫面性质:向高纬凸出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向低纬度突出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高高低低”原则);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比较单一。
4、判断某地所处时间(季节或月份):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低纬突出),海洋上向北(高纬度)凸出,7月份(夏季)相反。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致。
5、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
沿海海域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处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有暖流经过;反之,则有寒流经过。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流向。
6、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1)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2)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陆位置影响显著。
(3)若等温线与等高线或山脉、谷地走向平行,则表明该地区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判断气压系统
(1)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低压中心(气旋)。
(2)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高压中心(反气旋)。
(3)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
(4)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
等压线图的判定
2、判断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小,风力也小。
3、判断风向:先判断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永远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所处半球确定转偏向力的方向。
4、判断天气状况:高压控制下多为晴朗天气,低压控制下多为阴雨天气。
六竹书生“小微博”:(1)甘肃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度约1600米。开始开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规模宏大的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为20世纪20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的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了大量人类化石,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3)山东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湖泊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有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减弱;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减弱等。湖泊是气候变化风向标,巨大的蒸发量是调节湖区“小气候”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周边动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湖泊的变化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调节气候的功能增强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增强
D.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减弱
答案:BD。
湖泊面积的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A.加剧长江洪涝灾害
B.生物物种增加
C.使台风灾害更加频繁
D.湖水矿化度减小
答案:A。湖泊能起到调蓄洪涝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故湖泊破坏可能导致长江洪涝灾害多发。
湖泊的功能
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
★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生如何学好高中地理必修一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VIP会员可免费下载与转存
加入会员打开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