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件网>地理>地理高一必修二57个知识点

下载全文

地理高一必修二57个知识点

  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耐得住性子,特别是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比较多,所以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的57个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

  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俄罗斯、德国、日本)

  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

  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政条件。

  ③影响因素:

  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

  ⑶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⑴二战前:

  ①原因: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

  ②特点:

  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⒉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

  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特点:

  ⒈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9、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①原因:

  ⒈计划经济体制;

  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③方向:

  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⑵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①原因:改革开放政策;

  ②特点:自发迁移、民工流动;

  ③方向:

  ⒈内地到沿海;

  ⒉山区到平原;

  ⒊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10、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⑴迁入地:

  ①有利影响:

  ⒈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⒉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⒊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管理难度。

  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⑵迁出地:

  ①有利影响:

  ⒈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⒉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⒊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②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1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13、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或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14、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

  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6、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平衡生态,又不断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7、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区)、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1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水平;

  (2)历史因素;

  (3)种族或宗教因素;

  (4)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1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0、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以上)、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0万以下)城市人口规模

  21、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2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24、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24、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2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⑵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的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⑶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运动;

  ⑷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

  合理:

  改善环境: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

  过快: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28、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⑴环境质量下降;

  ⑵交通拥堵;

  ⑶居住条件差;

  ⑷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29、缓解措施:

  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⑵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⑶中心区发展高新产业,第三产业。

  30、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

您可以

加入会员无限下载
微信支付

打开微信扫码支付

×

由于资源过大,请根据需求自行前往百度网盘提取

微信安全登录
打开微信扫码即可登录或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