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全文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一)
曲高和寡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行为不端,就把他找来说:“别人对你很不满,你应好好反省一下。”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责备我,请您听我讲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Yǐng]城,来了一个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流行的曲子,随着他一起唱诵的有几千人;后来,他唱《阳阿》和《薤[xiè]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一起唱的只有几百人;而当他唱《阳春》和《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随他一起唱的人仅有几十人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
楚襄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小编解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阳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这则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高雅的艺术或者有个性的人,暂时不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们不应因此而简单地否定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应当植根于大众,让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变成“与民同享”的文化产物。
历史典故(二)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他们又是一对非常知心的朋友。
管、鲍二人曾经合资经商,在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实在太穷困。管仲曾经替鲍叔牙办过几回事,不但没有办好,反而越办越糟,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愚蠢,而是知道事情都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三次做官,每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也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而是知道他没有遇到良好的时机。管仲三次参加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贪生怕死,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顾。
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管仲感慨万分地说:“生我的人是父母,而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子呀!”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管鲍二人各为其主,结果鲍叔牙的主公胜利,他成了有功之臣,而管仲却成为罪犯。鲍叔牙就在齐桓公面前为管仲说情,免他死罪,还推荐他担任相国,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副手!
小编解读
后世人们用“管鲍之交”比喻朋友之间的友谊十分深厚。“管鲍之交”也说明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当你对别人的做法有所不满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就能理解他,原谅他了。
历史典故(三)
锦囊诗草
被誉为“天纵奇才”的唐代大诗人李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都出自李贺。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可见他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灵感也不是坐下就能等到的,那些隽永瑰丽的诗句无不是李贺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成果。
李商隐写的《李长吉小传》中记载:
长吉(李贺字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他写诗从来不是先确立题目,然后按照规矩套路连缀成篇。而是常常骑一匹弱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身上背着一个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出囊中诗文,见所写很多,就心疼地埋怨说:“你这孩子是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饭后长吉再研墨把那些零星的感受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
这就是“锦囊诗草”典故的由来,后人常用它比喻诗文优美,或形容写诗作文的辛苦。
小编解读
是勤奋和积累成就了李贺非凡的文才。
我们今天也有“锦囊”,那就是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笔记本。如果将生活中瞬息即逝的奇思妙想一一记录下来,如同一张张便笺投进“锦囊”,然后点化为诗,演绎成文,日积月累必将打造出过硬的文字功底。如此一来,还用再为写作文而抓耳挠腮,一筹莫展?
历史典故(四)
一钱落职
清代文学家沈起凤的《谐铎》一书中有一个“一钱落职”的故事,如今读来仍然耐人寻味。
有个南昌的青年人,跟随父亲生活在京城。偶然一次经过延寿字街,看到书店中有一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氏春秋》,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旁边坐着一个老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
后来这个青年通过考试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于是整装去上任,拿着名帖拜见上级。当时汤潜庵先生是江苏的巡抚,这个人十次求见都没见到。巡捕传来汤大人的话说,你不必去上任了,因为汤大人已经上奏弹劾你了。这个人想自己还没有上任,为什么要弹劾我呢?一定有误会,急忙要面见辩解。巡捕又传汤大人的话说:“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去做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
这个人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汤大人,于是非常惭愧地辞官走了。
小编解读
刘备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钱落职”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因为一枚铜钱而断送了大好前程,说明即便是十分细小的行为不检点,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历史典故(五)
王莽谦恭未篡时西汉时期,朝廷重用外戚。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家子弟几乎人人官居高位,个个骄奢淫逸。唯独王皇后的侄子王莽,生活俭朴,待人谦和礼让,朝野上下广为称赞。后来,王莽“翅膀”逐渐丰满,终于在一片称颂声中露出其庐山真面目,他毒杀了十四岁的平帝,挑选了两岁的刘婴做儿皇帝,自己当起摄政王。这还嫌不够,最后干脆篡位,做了十五年的皇帝。
周公的故事却正好相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病逝后,他辅佐十三岁的侄子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虽然他尽职尽责为成王着想,但是满天下都是流言蜚语,说他欲取而代之。不过周公旦对流言泰然处之,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等到成王长大成人后就把权力都了交回去。
为此,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小编解读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的真伪,一件事的对错,得经过相当时间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下结论。如果只凭短期观察或者直观印象就对人和事下定论,容易造成误会甚至犯下错误。
古代历史典故【5则】相关文章:
★ 宋朝历史典故5则
★ 简短的历史典故5则
★ 历史典故5则
★ 小孩子必学的历史典故5则
★ 历史著名成语典故5则
★ 来自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5则
★ 历史成语典故5则
★ 来自汉朝经典历史故事5则
★ 来自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5则
★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
VIP会员可免费下载与转存
加入会员打开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