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全文
在政治高考试题中,做好主观题是非常重要的,主观题的分值非常大,主观题的得分直接影响着总分数,那么你想知道主观题会考察哪些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经济生活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22.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2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6.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政治生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基本权利)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
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2.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13.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1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1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文化生活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解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解析】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自发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开放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关系颠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并非任何传统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1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体现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解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1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解析】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
【解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解析】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解析】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19、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解析】文化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0、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21、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汉字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3、文化形态的更替、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解析】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解析】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解析】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8、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9、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0、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解析】偷换概念。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而非“经济建设”中。
3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解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和认同。
【解析】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肯定和认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33、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解析】不符合事实,“每个公民”是不可能的。
34、中外文化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走向统一。
【解析】中外文化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但不可能走向统一,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
3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解析】偷换概念。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生活与哲学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改观客观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
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
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此观点是正确的)
10.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2.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1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推动作用)
2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2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2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0.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3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7.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3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0.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1.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4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最新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淆知识
★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归纳
★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
★ 政治高考易错知识点
★ 2020高考政治政治生活易错知识点
★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 2020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VIP会员可免费下载与转存
加入会员打开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