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件网>历史>高三历史小测试知识点分析

下载全文

高三历史小测试知识点分析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小编带来了高三历史小测试知识点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小测试知识点分析1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观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南宋:陆九渊,观点: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明朝: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__,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黄宗羲认为君主_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高三历史小测试知识点分析2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_。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_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_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高三历史小测试知识点分析3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②外部原因:鸦片战争是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目的:_清朝统治

3.经过:

①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②兴起和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时期

③转折和失败: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失陷

4.重要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结果:无法实施(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评价: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否定

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空想性:平均分配财产必将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落后性:平均分配一切财富,显然与中国当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天朝田亩制度》是由农民的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在具体实践中是无法实行的)

②《资政新篇》(1859年)

内容: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结果:无法实施(根本原因—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评价:

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当时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5.作用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6.局限性

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超出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②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③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高三历史小测试知识点分析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知识点总结分析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考前知识点梳理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小总结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知识点详细

×

您可以

加入会员无限下载
微信支付

打开微信扫码支付

×

由于资源过大,请根据需求自行前往百度网盘提取

微信安全登录
打开微信扫码即可登录或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