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全文
在历史考试中,非选择题的答题陷阱也是变化多样,那么我们在答题时面对出题老师的试题,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技巧1
“四步法”一切材料型非选择题
材料三读
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
细读:结合材料的关键要素(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标注出关键词备用,并厘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要点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能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答案组织三界定
一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二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三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答题书写四注意
一要注意: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注意:语句通顺、语言准确。
三要注意: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直观简明;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
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力争齐全少失分。
【典例】
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摘编自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摘编自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对照材料“三读”
第一遍“速读”,可知此题从“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切入,考查英国的现代化。
第二、三遍“细读”和“精读”,可知材料一涉及工业革命的原因,联系设问,考查的时空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从材料二判断出“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三概括“保守主义的政治”的缺陷,从而明确命题者考查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及其特征;材料四,四句话实际上是三层意思,第一、二句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第三句说明工业资产阶级与当时政治制度的矛盾,第四句“新的斗争”联系教材1832年议会改革即可定位。
对照要点“三找”
可以找出每则材料的中心论点。
本题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有其必然性,要回顾教材中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要回顾教材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前因后果。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英国议会的缺陷,要列出提纲“议员出身、代表贵族利益的议员比例”,再联系教材。材料四的中心论点是“新的斗争”的必要性,要联系教材中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
组织答案“三界定”
界定第(1)问的答案来源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2)问,第一步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的联系,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第二步界定答案来源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反映的特征并结合教材中的政治特征回答;
第(3)问,第一步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第二步界定答案来源是“根据材料四”,分层归纳材料要点,答题用语尽量接近教材中的语言;第(4)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技巧2
技定位解题指向,精准高效答题
提升解答非选择题的准确度,关键在于精确定位答题指向,然后回归材料或者教材相应知识点。关键要点定位时要注意答题角度的提炼,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根据题目的设问和分值作答。从属性来看,背景、原因类试题的角度通常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或内部、外部、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影响、作用类试题的角度则通常是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深远的、国际的、国内的等。历史事件涉及多个主体时,还要结合多个主体逐一分析说明。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分析】
第一步:精准确定主题,联系教材主干
考查主题——明清、近代英国及西方现代救济制度(中西方的救济制度);涉及教材知识点——明清经济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
第二步:明确求答方向,确定解答方式:
第(1)问第一小问——救济的共同目的(中国明清和近代英国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概括;第二小问——救济方式的异同(中国明清和近代英国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指出。第(2)问发展(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相对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指出。
第三步: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第(1)问,“共同目的”根据材料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人道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异同”,相同方面从救济主体、保障救济的措施方面概括,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可知,救济方式上中国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英国的救济法带有惩戒的性质。
第(2)问,主要考查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答出相对于近代英国所呈现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即可。
VIP会员可免费下载与转存
加入会员打开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