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第2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 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B. 具有社会行为的蜜蜂能通过舞蹈通讯
C. 鸟类的迁徙属于学习行为
D. 蜘蛛织网属于先天性行为
【答案】C
2. 关节活动起来非常灵活,与之有关的结构特点是关节结构里有( )
A. 关节软骨和韧带 B. 关节头和关节窝 C. 关节软骨和滑液 D. 关节腔和滑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关节面: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关节囊: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
关节腔: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考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哺乳动物才有学习行为
B. 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具有学习行为
C. 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也越复杂
D.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除了比较低等的动物外,如草履虫等,属于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存在反射,更不存在学习行为,因此草履虫没有学习行为,动物一般都具有学习行为,AB错误;动物越高等,学习的本领越强,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有利于动物觅食、避敌和求得配偶,适应复杂的环境,C正确;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4.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描写的是鸟类繁殖过程中的筑巢行为,这种行为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 B. 学习行为 C. 社会行为 D. 觅食行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鸟类的繁殖行为,是鸟类一生下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5. 水族馆里鲸或海豚表演顶球、转呼啦圈和跳跃,博得了人们的喝彩。鲸和海豚的行为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 B. 学习行为 C. 社会行为 D. 反射行为
【答案】B
【解析】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指的是由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而动物的学习行为指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所获得的行为。水族馆里的海豚表演顶球、转呼啦圈和跳跃,博得了人们的喝彩。海豚的这种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
故选B。
6. 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蜘蛛结网 B. 猴子骑车 C. 谈虎色变 D. 老马识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猴子骑车、谈虎色变、老马识途,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蜘蛛结网,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7. 两只羚羊为争夺食物而生物争斗,这种行为属于动物的 ( )
A. 声音 B. 气味 C. 动作 D. 印迹
【答案】C
【解析】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两只羚羊为争夺食物而生物争斗,是同种动物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的攻击行为。
故选B。
8. 下图所示的丹顶鹤跳舞行为属于鸟类繁殖行为中的… ( )
A. 求偶 B. 交配 C. 筑巢 D. 育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鸟类生殖发育的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图中是丹顶鹤在跳舞,这种行为是它在求偶,属于一种繁殖行为。
考点: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9. 请你仔细观察,分析下图,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小鸟喂养金鱼,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偷饮牛奶、黑猩猩摘取高处的香蕉,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
点睛: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10. 蛙类一般不抚育后代,但幼蛙能像成蛙一样捕食昆虫,这是( )
A. 学习行为 B. 经验行为 C. 先天性行为 D. 模仿行为
【答案】C
【解析】蛙类一般不抚育后代,但幼蛙能像成蛙一样捕食昆虫,这是幼蛙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本能,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因此这是先天性行为。
11. 刚孵出的小蝴蝶就能腾空飞翔,这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 B. 后天性行为 C. 学习行为 D. 尝试性行为
【答案】A
【解析】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刚孵出的小蝴蝶,立即就能腾空飞翔就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12. 以下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关节囊使关节更加牢固 B. 海豚顶球表演是一种学习行为
C. 蜜蜂利用舞蹈传递食物信息 D. 蚂蚁不具有社会行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将两骨牢固地连在一起;A正确;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鹦鹉学舌属于学习行为,B正确;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属于传递信息,C正确;动物的社会行为是指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有雌蚁(就是蚁后,是专职的“产卵机器“)、雄蚁(与雌蚁交配)、工蚁(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和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D错误。
考点: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社会行为的特征。
13. 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 野鸭的迁徙 B. 大山雀偷喝牛奶 C. 蜜蜂采蜜 D. 蜘蛛结网
【答案】B
【解析】野鸭的迁徙、蜜蜂采蜜、蜘蛛结网,都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CD不正确;大山雀偷吃牛奶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B正确。
故选B。
点睛: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14.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先天性行为的是 ( )
A. 失去雏鸟的母鸡照顾小猫 B. 幼小的黑猩猩用蘸水的树枝钓取白蚁
C. 大山雀偷喝牛奶 D. 黑猩猩利用箱子垫高自己获取香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失去雏鸡的母鸡照顾小猫属先天性行为。
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15. 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受什么的控制( )
A. 感觉器官 B. 神经系统 C. 运动器官 D. 激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每种动物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相互协调的结果,但起控制作用的还是神经系统。
故A、C、D错误, B正确,故选B。
考点: 人体的运动系统
16. 下列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先天性行为,动物不可能生存
B. 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的重要保证
C.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也越复杂
D. 先天性行为比学习行为更高级
【答案】D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没有先天性行为,动物不可能生存,A正确;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学习行为更适应多变的环境,B正确;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就越强,D正确;动物的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D错误。
点睛: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17. 某种鸟类在营巢里.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表:蛋壳与蛋的距离和灭敌(乌鸦)吃蛋的比率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
被吃掉的比率(%) |
15 |
63 |
87 |
42 |
100 |
48 |
102 |
32 |
200 |
32 |
118 |
2l |
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
A. 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 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 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 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少,被吃掉的比率越大。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18. 白居易诗曰:“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此诗所描绘的是燕子的
A. 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 C. 迁徙行为 D. 社会行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的是亲鸟孵卵和育雏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功能的划分上都属于繁殖行为,与繁殖相关。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繁殖行为。
1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没有先天性行为,动物不可能生存
B. 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的重要保证
C.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也越复杂
D. 先天性行为比学习行为更高级
【答案】D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没有先天性行为,动物不可能生存,A正确;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学习行为更适应多变的环境,B正确;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就越强,D正确;动物的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D错误。
点睛: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20. 非洲草原上,当一群斑马遇到狮子攻击时,会头向内围成一圈,同时用后肢猛踢,斑马的这种行为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攻击行为 B. 学习行为,攻击行为
C. 先天性行为,防御行为 D. 学习行为,防御行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4)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解:“非洲草原上,当一群斑马遇到狮子攻击时,会头向内围成一圈,同时用后肢猛踢”,这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目的是为了保护小斑马,因此属于防御行为.
故选:C.
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21. 有些鸟类在迁徙途中休息时,总有一些“站岗放哨”的个体,当发现敌害时,它们或大声鸣叫,或用力扇动翼作起飞状,使鸟群迅速作出防御准备或逃生。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这种行为的获得与遗传物质无关
B. 这种行为不利于鸟类适应多变的环境
C. 这种行为使鸟类更加适应飞行生活
D. 鸟群各成员间通过声音、动作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鸟类的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A错误;
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B错误;
这种行为与鸟类适应飞行生活无关,C错误;
鸟群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动物的声音、动作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动物语言。所以发现敌害时,鸟的狂奔、扑翼等动作起到了 传递信息的作用,D正确。
考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22. 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断落部分还能做伸屈运动。蜥蜴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
A. 社会行为 B. 防御行为
C. 攻击行为 D. 繁殖行为
【答案】B
【解析】考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行为的分类.解答时可以从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断落部分还能做屈曲运动.目的是吸引敌害的注意,掩护自己逃跑.因此属于防御行为.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23. 蛙类动物一般不抚育后代,但幼蛙能像成蛙一样捕食昆虫,这是( )
A. 学习行为 B. 经验行为 C. 先天性行为 D. 模仿行为
【答案】C
【解析】蛙类一般不抚育后代,但幼蛙能像成蛙一样捕食昆虫,这是幼蛙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本能,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因此这是先天性行为。
24. “飞蛾扑火”常用于比喻人们为寻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实际上飞蛾的这种行为是( )
A. 学习行为 B. 先天性行为 C. 不怕牺牲的行为 D. 寻找光明的行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飞蛾扑火”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飞蛾的这种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25. 请你辨别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小猪吮奶 B. 蜜蜂采蜜 C. 蜘蛛结网 D. 猴子钓鱼
【答案】D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
“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猴子钓鱼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小猪吃奶、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将下列成语与对应的行为用线连起来
【答案】A-------b B-------d . C-------c. D-------a. E-------e
【解析】试题分析:蜘蛛结网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取食行为;蜻蜓点水是在产卵,属于繁殖行为;乌贼放墨是为了躲避敌害,属于防御行为;大雁南飞属于迁徙行为;蚂蚁搬家属于社会行为,群体内有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
考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27. 为了探究昆虫都有趋光性,在确定研究课题前,
(1)首先应该(____)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进行实验
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并任选1种昆虫,如鼠妇、蚂蚁、家蝇等。设计检验这些昆虫是否有趋光性的实验。
(2)以下是某小组的实验方案:
a.捕抓5只的蚂蚁;
b.把蚂蚁放入一个黑色的纸盒(纸盒的一侧有一小洞口);
c.把纸盒放入一黑暗的环境,并使小洞口一侧朝向光源;
d.观察蚂蚁的行为并记录,重复数次,然后分析并得出结论。
请你指出该组同学的实验方案的两个不足之处:① ___②_
(3)上述课题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答案】 (1). A (2). 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 (3). 无对照组 (4). 无重复实验 (5). 实验法和观察法
【解析】试题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昆虫的生活有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昆虫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观察昆虫对环境的选择,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光对昆虫的生活有影响.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设计实验:
a5只蚂蚁
b把这5只蚂蚁放在一个暗室内,一黑暗的环境,并使小洞口一侧朝向光源;
d.观察蚂蚁的行为,然后得出结论.
还应重复上述实验3~5次.
从而得到:该组同学的实验方案的两个不足之处:①无对照组,②无重复实验
实验现象:蚊子、蚕蛾发现闪光,就向光飞过去,而蟋蟀、蚂蚁和蟑螂却没有一只趋向光源.
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昆虫都有趋光性.一般蛾类和蚊子有趋光性.
(3)上述课题用了实验法和观察法两种方法.
故答案为:(1)A;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
(2)①无对照组;②无重复实验;
(3)实验法和观察法.
考点:此题考查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8. 连线题
【答案】
【解析】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我们常用巴氏消毒法保存牛奶、啤酒,即高温瞬时杀菌;链球菌是一种致病性的细菌,能引起扁桃体炎;肉制品、饮料、酱油常用防腐剂保存,属于现代防腐方法;孔雀开屏是吸引异性来交配产卵的,是一种繁殖行为,是先天性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海豚表演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学会的,属于学习行为。
29. 连接下列动物的表现与所属的行为
【答案】① b ② a ③ e ④ d ⑤ c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
考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30. 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寅验的基本方法,定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B.经过一段时间的现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明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禽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受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1)根据上述材料.总结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是(____):作出假设是(____):设计实验是(_____):完成实验是(____):得出结论是(_____):表达、交流是(_____).
(2)探究的第一步是要对事物作详细的(_).然后提出问题:
(3)小明设计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4)小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_____)
(5)小明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
(6)针对你自己的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作出假设: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实验设计:(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
得出结论:(______)
【答案】 (1). A (2). B (3). C (4). D (5). E (6). F (7). 观察 (8). 糖 (9). 应放入多只蚂蚁进行实验如:l0只(或者lO只以上) (10). 排除偶然性,使实验更科学 (11). 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实验设计: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软的食物和少许死去的小昆虫,把l0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12). 蚂蚁都聚集在放小昆虫的一端觅食 (13). 蚂蚁爱吃小昆虫
【解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上述材料中,A.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属于提出问题;B很明显是作出假设;C为制定计划阶段;D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为收集证据;E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2)探究的第一步是要对事物作详细的观察,然后提出问题;
(3)该实验探究蚂蚁是否爱吃甜的食物,所以变量是糖,设置加盐一组作为对照;
(4)小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蚂蚁数量少,偶然性较大,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5)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
(6)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实际实验如下:作出假设: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实验设计: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软的食物和少许死去的小昆虫,把l0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预期结果:蚂蚁都聚集在放小昆虫的一端觅食。得出结论:蚂蚁爱吃小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