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 ”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懂得大家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2.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关于朱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朱、德 ”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还记得一年级学习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吗?这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板书:朱德)

2.认识朱德。课件出示朱德图片,学生介绍课前查找的关于朱德的资料,认读“朱德”。

3.识记“扁担”。

1)认读“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课件出示扁担图片,学生认读。注意“扁担”的“担”读轻声。(板书课题)

2)学写“扁担”。“扁担”也是本课要求会写的词。田字格出示范字,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提示:“扁”户字头撇稍长,向左下伸展。“担”左窄右宽。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文题目中有4个字是本课生字,其中有2个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再板书课题,分散识字、写字,以收到更好的字词教学效果。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或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序号。

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开火车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课件出示:

zhū dé biǎn dɑn zhì wǔ zé dí dǒu

德   扁 担   同志   队伍   毛泽东   敌人   山高路陡

nán zhēnɡ zhànɡ ténɡ liào jìnɡ

难走 斗争 打仗 心疼 不料 敬爱

3.读通课文。开火车读课文,相机正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件出示相关语段,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朱德经常和战士们( 一起去挑粮 )。战士们把他的扁担( 藏了起来 )。后来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 朱德的扁担 )”五个字。大家看到后,越发敬爱他了,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设计意图】利用填空练习,让学生初步体会“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语文要素。

板块三 学习课文,了解背景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哪些难理解的地方,互助解答。

2)理解“会师”。课件出示会师图片,理解文中的“会师”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合了。会师后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请大家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3)结合地图补充背景知识。

课件出示: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湖南省交界处,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敌我势力悬殊,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武器装备上,红军均处于劣势。

4)感受严峻形势。

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你从中知道了什么?(预设:敌人距离不远,非常危险)

课件出示:

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会遇到哪些危险呢?请大家说一说。带着感受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除了距离敌人不远,形势严峻,红军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2)井冈山上粮食多不多?怎么解决?(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3)体会“挑粮路艰辛”。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出了什么。(预设:路很长,路很难走)

课件出示: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理解“挑粮路长”。五六十里路有多远呢?如果从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

理解“挑粮路陡”。课件出示井冈山山路图片,理解“山高路陡”。走这样的陡路,还要挑着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理解“争”。路这么远,山又高又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预设:团结、不怕困难)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预设:争)

指导朗读。指名带着感受读,齐读,指导读出挑粮的艰难和大家的团结、不怕吃苦的精神。

【设计意图】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推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利用图片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随后指导朗读,使读悟结合,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板块四 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志”。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范写,提示:心字底的卧钩要宽、扁,稳稳托住上面的“士”。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

3)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书写“伍”。

1)出示范写的字,指名认读。组词识记。

2)引导观察:写好“伍”字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伍”中的“五”第二笔竖稍向左斜,横折沿横中线上起笔,末笔横稍长。

【设计意图】在书写指导中要重视教师范写,写字的指导上也要引导学生对字的重点笔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规范、正确地写字。

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朱、德 ”等14个生字,会写“师、军”等4个字。

2.懂得大家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1.巩固生词,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

德 毛泽东 同志 队伍 敌人 扁担 难走 

打仗 心疼  不料 敬爱 山高路陡  斗争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尽管山高路陡,挑粮非常艰难,但战士们都争着去。你们看,这就是红军当年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勇气和热情。(课件出示朱德挑粮的图片)课文具体讲了朱德同志挑粮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不仅能巩固学过的内容,还能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学习中。同时,也能通过理解词语,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板块二 研读课文,感知人物

1.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人物品质。

1)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读。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

2)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并交流。

课件出示: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认识“斗笠”。课件出示斗笠图片,认读斗笠。

课件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选一选,连一连,读一读。

仿照短语类型,互相说一说同学的样子,全班交流。

理解“同甘共苦”。作为军长的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样争着挑粮,一样的穿戴,一样挑着满满的粮食。这就是“同甘共苦”。

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敬佩之情。

2.体会“藏”着的爱。

1)朱德同志跟大家一块儿挑粮,为什么大家要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2)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朱德同志很辛苦,战士们心疼他。

3)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担忧、心疼之情。

4)理解“不料”。

引导学生换词理解,体会“不料”就是“没想到”的意思。练习用“不料”说话。

你从“不料”中体会到什么?(预设: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给予学生拓展思维的平台,既掌握了文本重点,又进行了拓展训练。

板块三 总结升华,体会敬意

1.战士们看到朱德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心里会怎么想?

2.口头填空。课件出示句子,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大家见了,心里想:( 朱德同志与我们同甘共苦,一点架子也没有,真是位好军长 ),从此,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3.评价人物。朱德同志作为军长,与战士们一块儿挑粮,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精神。

4.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他们的领导下,才战胜了敌人,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设计意图】进行语言训练,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再次感受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师、战”。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范写,提示: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师”左部竖撇稍直,右部横不宜长,竖要直。“战”左紧凑右舒展,“戈”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末笔点勿漏写。

3)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书写“军、士”。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范写,提示:“冖”的横钩宜长,覆盖下面的“车”。“志”的“士”上横长,下横短。

3)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书写汉字,要注意汉字的结构,感受汉字的形态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作业设计】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这一篇课文,由于发生的时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我多次补充背景知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会师”等难懂词语,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在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引导学生联想,进行想象说话,如“战士们看到朱德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心里会怎么想?”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说话,从侧面体会人物心理活动,从而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