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áo)   ( ) (qiǎng) 学相(zhǎ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鱼、肉之类的熟食)

(2)不知其(味美)

(3)虽有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4)教然后知( 困惑,疑难)

(5)然后能自(反省)

(6)然后能自强(勉力)

(7)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3.更好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A.虽/有嘉肴 B.不知其/旨也

C 是故//然后/知不足 D.然后/能自反也

(解析:不知/其旨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不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5.写出出自选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6.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

示例:“国学”是当时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 东西,但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7.我去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教学相长”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下面几幅图中,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投影仪的底图的是哪一幅?为什么?

示例:最适合的是第③幅,该图虽无“教学相长”字样,但其内容却是师生互动,真实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主题,并且图中的人物面容亲切,气氛融洽,极具亲和力。

8(鄂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4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示例)

活动 形式二: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示例:举行读书报告会;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办一期介绍名著的黑板报等(活动形式设计合理即可)

(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所占比例 调查年份

调查内容

2013

2014

2015

不喜欢阅读

42%

32%

20%

喜欢

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20%

23%

24%

用手机、电脑阅读

38%

45%

56%

示例: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3)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示例: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我们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有称呼、表述得体,意思对即可)


02  课内精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 有 至 道,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味美。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不足,这 样以后才能从自身找原因;知道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己努力向上。

11.请用四字句概括 文中所说的教与学的关系,并谈谈你对这四字原则的理解。

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老师经过教学能够发现需要完善的地方。

12.本文的重点是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为什么要从“嘉肴”讲起?

文章从大家熟悉的 “嘉肴”谈起,运用类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13.本文观点鲜明,理由充足,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其结构思路。

作者先采用比喻从反面证明“学”的重要性,再理论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最后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14.从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非常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03  拓展阅读

古之教者

古之教者有塾有庠。术有序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11 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礼》)

【注释】①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 ②塾:闾中的学校。 ③党:五百户为党。 ④庠(xiáng):设在党中的学校。 ⑤术(suì):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⑥序:设在遂中的学校。 ⑦国:京城。 ⑧学:大学。 ⑨小成:小有成就。 ⑩记:记言记得事的书。 11蛾子:小蚂蚁。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入学( 每年 )

(2)此之谓乎( 大概 )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2)记曰:“蛾子时术之。”

古书上 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

17.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18.从本文可以看出儒家教育的缺点是什么?

交学问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凡是与政治无关的都算不得学问。


【参考译文】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 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