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课题

课型

识字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还、有”等10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个字。认识“辶、⺈”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

重点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

难点

难点: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辶、⺈”2个偏旁。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还、有”等10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个字。认识“辶、⺈”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

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出示课件2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一)认读生字。

1.请小朋友打开课本第67页,自己读一读谜语诗,注意不认识的字一定要读准拼音。(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读书姿势)

2.小朋友,你们刚才读得真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个字比较难读?先把它圈出来,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位两个人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同位全读正确了,请你给他一个大拇指,如果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过来。

4.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了,看谁能把字读得既准确又响亮!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3:生字)

yuǎn yǒu sè jìn tīnɡ wú

远 有 色 近 听 无

shēnɡ hái shuǐ lái qù bù

声 还 水 来 去 不

教师重点指导:(在读平翘舌音时,教师可借助手势帮助学生认读)

色”是平舌音,“声、水”是翘舌音,“近、远”是前鼻音,“听、声”是后鼻音。

5.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谁来读第一行?指名再读生字,一人读一个。

6.男生读一行,女生读一行。

7.学生齐读生字。

(二)识记生字。

你有哪些办法识记以上生字?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如下:

1.换一换:天一无 听一近 爸一色

2.偏旁归类:“远、近、还”这三个字都是“辶”,这是我们这课要学习的新偏旁,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走之”,它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3.找反义词:有—无、来—去、远—近

4.结合生活组词造句:色 色彩 这幅画的色彩非常漂亮。

色”这个字的偏旁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偏旁“斜刀头”。

(三)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过渡: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1.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2.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3.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指导书写,展示评价

  1. 抽读生字卡片,看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确!

2.(出示课件:4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Shape4 Shape2 Shape3 Shape1


1指导书写“水”。

看来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现在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它们。先来看“水”这个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它?(水手、口水、雨水……)它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写中间的竖钩,再写左右的部分)

那我们把“水”这个字请回“家”吧。(出示课件5(出示投影)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才能在田字格中把这个字写好看呢?(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

来,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教师边写边说:竖钩写在竖中线,两点对称分两边。生书空。

记住它的笔顺,在书上描红一个,在练习本上仿写一个。

(出示课件6出示图片,师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注意做到三个一:眼离本子一尺(一臂)、胸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2)指导书写“去”。

看到你们那么快就学会了“水”这个字,“去”也迫不及待地来了,看看“去”这个字,说说平时在哪儿见过?(上去 来去 失去……)它有几笔?一起来看看“去”的笔顺。(出示课件7(动画展示“去”的书写笔顺)学生书空。

出示投影,仔细观察,怎样能在田字格中写好“去”这个字呢?(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教师范写,生在书上描红一个,在练习本上练写一个。

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价。(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

3用同样的方法书写“来、不”。

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来”这个字?(来去、回来、来到……)

来”有7笔,师板书,生书空。

(出示课件8动画展示“来”的笔顺,学生书空。

出示投影,学生认真观察,把“来”请回“家”, 怎样写才好看?

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提醒学生写“来”时注意竖要长,要直,撇捺要舒展一些)生在书上描红一个,在练习本上练写一个。

另外“不”书写时要注意: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3.学生先描红,再仿写。(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

4.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价。

四、游戏巩固,当堂检测

抽读词语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读准易错读音,去掉拼音认读,在反复认读中认识了生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元识字,运用最喜欢的方式识字。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设计意图: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拼一拼,写一写。

shuǐ zhōnɡ lái qù bú qù



2.白云飘到哪儿里去?(连字成词)


无 还 惊 听 蓝



色 见 声 心 在


3.数笔画填空

1)“水”共有_____笔,第1笔是_____,第3笔笔画名称是

2)“还”部首是 ,结构

3)“色”部首是 ,共 画。


【答案】

1.水中 来去 不去

2.无一声 还—在 惊一心 听一见 蓝一色

3.14 竖钩 撇

2)辶 半包围

3)⺈ 6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具

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口水 来去 不去

展示学生书写情况,师生评价。(写得正确,得一颗星;既正确又规范,再得一颗星)

同位两个人交换过来,互相评价,得两颗星的小朋友,你们都是最棒的!

2.小朋友能把生字宝宝写得正确、规范,真不错!生字宝宝回到了诗歌里,你们还能读准确吗?指名读诗歌。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景物?(山、水、花、鸟)

三、结合生活,回答问题

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画上的山、水、花、鸟又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1. 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小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画》。

5.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五、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课件出示10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心中的四季。(课件出示18

说:

我是 。”

2.把自己写的小诗写在“小作家展示台”上。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填空。

远 ②近 ③有 ④无

1.我家( )一只可爱的小花狗。

2.太阳离我们很( )。

3.我家离学校很( ),只需五分钟就走到了。

4.( )听水( )声。

二、给音节加声母。

( )īng ( )ūn ( )è ( )ìn ( )ēng ( )ái ( )īng

惊 春 色 近 声 还 听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图上画的有( ),有( )( ),还有( )

2.远处画的是( ),近处画的是( )

3.为什么“人来鸟不惊”?因为这是一幅( )

参考答案:

一、1.③ 2.① 3.② 4.②④

二、j ch s j sh h t

三、1.山 水 花 鸟2.山 水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板书

内容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画》这篇课文安排了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紧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这样的安排是希望学生能够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引起学生对古诗及祖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谜语诗:

猜一猜李白诗中写的是什么动物?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唐】李白

谜底:萤火虫

课后作业

一、你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吗?

远——( ) 有——( ) 去——( ) 大——( )

二、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填一填。

  远看( )有色,近听水 ( )声,

  春( )花还在,( )来鸟不惊。

这首诗写了 ( )、( )、( )、( )四种景物。

三、猜一猜。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谜底是

头戴小红帽,

身穿大白袍。

走路摇摇摆,

游泳稳又快。

谜底是

参考答案:

一、近 无 来 小

二、山 无 去 人

山 水 花 鸟

三、风 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