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大小

教材第17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的第3、第6~8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难点

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

猴子吃水果”的主题图,各种学具、图片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 △ △ △ △ 谁多谁少,怎样比一眼就能看出?

2.打手势做游戏。(如老师说“5”,同学们伸出5个手指)

3.填空。(按顺序填数)

1

2


       

4

3




1


3





3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3只猴子吃水果。

学生观察,同桌说说图的意思。

提问:几只猴子吃几个梨、几个桃子和几根香蕉?可用学具分别代替猴子和水果来摆一摆。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2.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老师在学生动手摆的基础上,制作课件(或图片),让图中的猴子、梨、桃子和香蕉从图中跳出来,摆成如教材上的形式,并标上数字。

再问: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够不够,吃一根香蕉、一个梨呢?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来呢?

同学们用学具动手摆。可先引导学生摆一组猴子吃桃子的图,利用前面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书上的象形图,3只猴子对3个桃子。

3.引导学生观察说出:3只猴子和3个桃子,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子能吃到一个桃子。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图下写出数字3。并说明:当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时,我们就说33同样多,就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3=3,读作3等于3。学生自由读。

对于符号“>”“<”的学习,可参照上面的进行。

提问:3>2,你是怎样比出来的?(看出来的,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所以3大于2;还可以想32的后面,3就比2,所以3大于2……)

提问:3<4,你是怎样比出来的?(看出来的,3只猴子比4个梨少,所以3小于4;还可以想34的前面,3就比4,所以3小于4……)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7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做,然后交流订正。重点说说思路。如 5>4,5个玉米棒比4只小熊多,所以5>4,还可以想:54的后面,所以5大于4

2.教材第17页“做一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做,然后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自做得是否正确。

3.练习三的第6题。

老师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小题,提问“有几个?学生回答:“4个”。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下面的题,老师巡视指导。

4.练习三的第7题。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个数进行比较。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题意,然后填,特别是最后一个易错,要让学生说说思路。

思维训练

1.里填上 “>”“<”或“=”

32  34  53  41  22

2.3大比5小的数是几?在正确答案下面画“”。

1(  )  2(  )  3(  )  4(  )  5(  )

3.5小的数有(              )

4.看图,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多() 。

○ ○ ○ ○ ○ 35少() 。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 >

2. < > = >

3.

4. 2<4 4<5 5>4 1<3 3>1

思维训练

1. > < > > = 

2. 4

3. 1234

4. 2 2

教材习题

练习三

3. 2 1  2 5 2>1  2<5

8.

板书设计

  

  3=3 读作:3等于3

  3>2 读作:3大于2

  3<4 读作:3小于4

  “>”叫做大于号,读作大于,表示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叫做小于号,读作小于,表示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叫做等号,读作等于,表示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

  相等的数用=”连接,不相等的数用>”<”连接,开口朝着较大的数,尖角朝着较小的数。

备课参考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第17页呈现了一幅“3只猴子吃水果”的情景图,图中猴子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我们先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数出数量,然后比较数的大小。引出数学符号“=”“>”“<”,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

课堂设计说明

利用主题图中的素材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很自然地去比较猴子的数量和各种水果的数量。进而让学生认识三种数学符号,再通过练习逐步掌握它们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