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市中考化学预测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制成冰雕 B.石油蒸馏制得汽油

C.泥土烧成瓷器 D.瓷碗破碎

2.空气中,主要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碳﹣氧循环”有关的气体是(  )

AO2CO2 BH2OCO2 CO2N2 DCO2N2

3.为补充维生素C,医生可能会建议该同学饮食中适量增加(  )

A.面食 B.植物油 C.瘦肉 D.蔬菜、水果

4.小红家里的花卉叶黄株矮,农业技术人员说植物生长缺氮和磷,那么小红应购买下列哪一种化肥回家施用(  )

ANH4HCO3 BCONH22 CK2CO3 D.(NH42HPO4

5.如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物质在常温下的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物质名称

肥皂水

菠萝汁

柠檬汁

泡菜

pH范围

9.5﹣10.5

3.3﹣5.2

2.0﹣3.0

3.4﹣4.0

A.肥皂水 B.菠萝汁 C.柠檬汁 D.泡菜

6.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不锈钢厨具 B.陶瓷餐具 C.塑料保鲜膜 D.棉质口罩

72017322日“世界水日”的主题是“Wastewater”(废水),旨在关注废水,并改善收集和处理废水的方式,实现废水安全再利用.下列做法与该主题无关的是(  )

A.家庭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

B.工业用水尽可能循环利用

C.农作物采用大水浸灌

D.在乡镇普及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8.一种新型氮化碳(C3N4)材料,它比金刚石还坚硬,可做切割工具.在C3N4中,C的化合价为+4,则N的化合价是(  )

A5 B3 C.﹣3 D2

9.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测溶液的pH C

稀释浓硫酸 D

蒸发食盐水

10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金刚石 B.氢气 C.铁 D.硫酸铜

11.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12.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两个氧分子:2O

B.三个二氧化硫分子:3SO2

C.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H2

D.一个钙离子:Ca+2

13.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即变成纯水

B.硬水和软水可以肥皂水来鉴别

C.酒精的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水是最常见的良好溶剂

1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铁锈在稀硫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浅绿色

C.向纯碱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15.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含有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一个碳原子, 代表一个氢原子, 代表一个氧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16.我国化工先驱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利用饱和食盐水依次吸收氨和二氧化碳最终制的碳酸钠等产品,该法的主要反应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法制得的是火碱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NH4Cl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使溶液呈碱性,能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填空题

17.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溶剂分别为CuSO4H2O.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Cu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2)猜想使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的离子可能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

3)“H2O”中数字2的含义是   

18.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作用.

2)氮气常用作保护气体,原因是   

3)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作燃料时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19.根据溶解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表是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分析表中数据规律,要从KNO3溶液中分离出KNO3,适宜的结晶方法是   

60℃时,30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水中的溶氧量大小对水生生物至关重要.

夏季为鱼池水补养,常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其原理是   .(填序号)

A、增大氧气溶解度 B、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升高水温

下列大致图象中,不能反映氧气在水中溶解度规律的是   .(填序号)

20.氢臭酸(HBr)的性质与盐酸非常相似.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氢臭酸中,溶液将呈   色.

2HCl在水中的解离可表示为:HClH++Cl,其解离过程为   

3)烧碱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变质反应的方程式为   .若将氢臭酸滴入已经变质的烧碱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现象产生,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21.“鍮石”是一种铜锌合金.北宋时,我国已出现了利用炉甘石(主要含ZnCO3)、铜、木炭的化合物冶炼这种合金的技术,并用于铸造实用器.

1)炉甘石中ZnCO3所属的物质类别为   (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2)“鍮石”比纯铜更有利用于铸造,原因是其熔点比纯铜更   (填“高”或“低”).

3800℃时,炉甘石发生分解反应:ZnCO3 ZnO+X↑,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4)冶炼“鍮石”过程中,木炭与氧化锌反应的方程式为   

5)“鍮石”与盐酸反应可用于测定“鍮石”中锌的质量分数,测定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实验题

22.为配制20℃时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并粗略测定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其化学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

称取20.0g氯化钠固体;

20℃时,量取50mL水倒入烧杯中;

将氯化钠逐步加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不能溶解;

分离出未溶解的氯化钠,并称得所有剩余氯化钠质量为2.0g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不会使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填序号).

2)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步骤中,分离出未溶解氯化钠的操作名称是   

4)经过实验,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g

5)步骤中,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将导致所配饱和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3.某班学生分三组分别做了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实验,如图所示.

1)按甲或乙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然后可用   法收集二氧化碳.

2)进行丙实验时,盖紧瓶塞振荡后,塑料瓶变瘪,其原因是   

3)实验结束后,老师取两份等质量的丙废液,分别与甲、乙废液混合,将甲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只有白色沉淀生成;将乙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B中,有气泡产生.则:

烧杯A的沉淀中一定有的成分是   (用化学式填空,下同).

甲废液与乙废液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不同的是   

另取少量丙废液样品,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到有红褐色程沉淀生成,未发现其他明显现象.

由此推测出,烧杯A的上层清液中溶质中一定有的成分是   

 

.计算题

24.某钢材酸洗车间为实现原材料高效利用,对盐酸酸洗后废液进行预处理得到质量分数为20.0%FeCl2废液127.0kg,再经原理为4FeCl2+4X+O2 2Fe2O3+8HCl的二次处理后进行回收利用.

1)上述原理中,X的化学式为   

2)通过上述原理和已知数据,可以计算出的量有   (填序号).

A.产生上述127.0kg酸洗废液所消耗的稀盐酸质量

B.上述127.0kg废液中氯化亚铁的质量

C.理论上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

D.理论上可以回收的氧化铁的质量

3)用上述所得HCl气体溶于水另配成14.6%的稀盐酸再利用,计算可得稀盐酸质量和配制时所需水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017年重庆市中考化学预测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制成冰雕 B.石油蒸馏制得汽油

C.泥土烧成瓷器 D.瓷碗破碎

【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冰块制成冰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油蒸馏制得汽油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泥土烧成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碗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空气中,主要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碳﹣氧循环”有关的气体是(  )

AO2CO2 BH2OCO2 CO2N2 DCO2N2

【考点】6I:自然界中的碳循环;6H: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解答.

【解答】解: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故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碳﹣氧循环”有关的气体是O2CO2

答案:A

 

3.为补充维生素C,医生可能会建议该同学饮食中适量增加(  )

A.面食 B.植物油 C.瘦肉 D.蔬菜、水果

【考点】J4: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是: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解答】解:A.面食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错误;

B.植物油中富含油脂,故错误;

C.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错误;

D.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故正确.

故选D

 

4.小红家里的花卉叶黄株矮,农业技术人员说植物生长缺氮和磷,那么小红应购买下列哪一种化肥回家施用(  )

ANH4HCO3 BCONH22 CK2CO3 D.(NH42HPO4

【考点】9J: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分析】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提高产量;磷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以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农作物缺磷时,表现为生长迟缓,产量降低;钾肥能使农作物的茎秆粗壮,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

【解答】解:花卉叶黄株矮,植物生长缺氮和磷,(NH42HPO4属于复合肥,

故选D

 

5.如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物质在常温下的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物质名称

肥皂水

菠萝汁

柠檬汁

泡菜

pH范围

9.5﹣10.5

3.3﹣5.2

2.0﹣3.0

3.4﹣4.0

A.肥皂水 B.菠萝汁 C.柠檬汁 D.泡菜

【考点】99: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解:A、肥皂水的pH大于7,显碱性.

B、菠萝汁的pH小于7,显酸性;

C、柠檬汁的pH小于7,显酸性;

D、泡菜的pH小于7,显酸性;

但是柠檬汁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C

 

6.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不锈钢厨具 B.陶瓷餐具 C.塑料保鲜膜 D.棉质口罩

【考点】I7: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不锈钢厨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陶瓷餐具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塑料保鲜膜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D、棉质口罩是用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2017322日“世界水日”的主题是“Wastewater”(废水),旨在关注废水,并改善收集和处理废水的方式,实现废水安全再利用.下列做法与该主题无关的是(  )

A.家庭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

B.工业用水尽可能循环利用

C.农作物采用大水浸灌

D.在乡镇普及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考点】79: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分析】A、根据家庭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可以防止水资源的污染解答;

B、根据工业用水尽可能循环利用,可以节约用水解答;

C、根据农作物采用大水浸灌,易造成水的浪费解答;

D、根据乡镇普及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能减少水污染解答.

【解答】解:

A、家庭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可以防止水资源的污染,与该主题有关,故正确;

B、工业用水尽可能循环利用,可以节约用水,与该主题有关,故正确;

C、农作物采用大水浸灌,易造成水的浪费,与该主题无关,故错误;

D、乡镇普及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能减少水污染,与该主题有关,故正确;

答案:C

 

8.一种新型氮化碳(C3N4)材料,它比金刚石还坚硬,可做切割工具.在C3N4中,C的化合价为+4,则N的化合价是(  )

A5 B3 C.﹣3 D2

【考点】D6: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C3N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C3N4中,C的化合价为+4,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4×3+4x=0,则x=﹣3价.

故选:C

 

9.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测溶液的pH C

稀释浓硫酸 D

蒸发食盐水

【考点】4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4D: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4I:蒸发与蒸馏操作;4U: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10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金刚石 B.氢气 C.铁 D.硫酸铜

【考点】C9: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铜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考点】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两个氧分子:2O

B.三个二氧化硫分子:3SO2

C.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H2

D.一个钙离子:Ca+2

【考点】DF: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A、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3SO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C、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钙离子可表示为Ca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即变成纯水

B.硬水和软水可以肥皂水来鉴别

C.酒精的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水是最常见的良好溶剂

【考点】77:硬水与软水;4G: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B:常见的溶剂;7C: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分析】A、根据过滤的原理进行分析;

B、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进行分析;

D、根据水能溶解多种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过滤只能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不能变成纯水,故说法错误;

B、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不含或含有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故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故说法正确;

C、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的简称,其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说法正确;

D、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是常见的溶剂,故说法正确;

故选:A

 

1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铁锈在稀硫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浅绿色

C.向纯碱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考点】9H:盐的化学性质;6A: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93:酸的化学性质;95: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锈在稀硫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观察到铁锈消失,溶液变为黄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纯碱溶液显碱性,向纯碱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5.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含有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一个碳原子, 代表一个氢原子, 代表一个氧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A7: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D8: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DA: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由乙酸的分子的模型图,1个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H4O2

A.由乙酸的化学式可知,乙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2=60,故正确;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错误;

D.1个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的,所以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故正确.

故选C

 

16.我国化工先驱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利用饱和食盐水依次吸收氨和二氧化碳最终制的碳酸钠等产品,该法的主要反应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法制得的是火碱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NH4Cl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使溶液呈碱性,能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考点】9P:纯碱的制取.

【分析】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氨气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A、该方法制得的是纯碱碳酸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析出晶体后,仍然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因此剩余溶液中溶质至少含有NaHCO3NH4Cl,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速率,但是不能改变氯化钠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使溶液呈碱性,能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容易和显碱性溶液发生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填空题

17.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溶剂分别为CuSO4H2O.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Cu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6 

2)猜想使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的离子可能是 Cu2+ (用离子符号表示).

3)“H2O”中数字2的含义是 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考点】9H:盐的化学性质;D6: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DF: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单质中元素化合价规定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猜想使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的离子可能是铜离子;

3)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判断符号或数字的含义.

【解答】解:(1)设“Cu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

根据题意有:(+2×1+x+(﹣2×4=0

x=+6

故填:+6

2)硫酸钠溶液是无色溶液,因此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溶液显蓝色,水是无色液体,因此可以猜想使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的离子可能是Cu2+

故填:Cu2+

3)“H2O”中数字2的含义是: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故填: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18.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乳化 作用.

2)氮气常用作保护气体,原因是 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 

3)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作燃料时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考点】7H: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6K:常见气体的用途;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解答.

2)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分析可用作保护气.

3)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故答案为:乳化;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作保护气.

故答案为: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

故答案为:CH4+2O2 CO2+2H2O

 

19.根据溶解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表是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分析表中数据规律,要从KNO3溶液中分离出KNO3,适宜的结晶方法是 降温结晶 

60℃时,30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1110 

2)水中的溶氧量大小对水生生物至关重要.

夏季为鱼池水补养,常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其原理是 B .(填序号)

A、增大氧气溶解度 B、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升高水温

下列大致图象中,不能反映氧气在水中溶解度规律的是 B .(填序号)

【考点】4H: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L:固体溶解度的概念;7O: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分析】1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考虑;根据60℃时,KNO3的溶解度考虑;(2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是为了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根据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考虑.

【解答】解:(1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析出晶体的方法是降温结晶;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10g,所以60℃时,30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g100g=1110

2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是为了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与温度成反比,与压强呈正比.所以AC都能反映氧气在水中溶解度规律,而C答案中随着压强的增大,溶解度减小,不能反映氧气在水中溶解度规律.

故答案为:(1降温结晶;1110;(2BB

 

20.氢臭酸(HBr)的性质与盐酸非常相似.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氢臭酸中,溶液将呈 红 色.

2HCl在水中的解离可表示为:HClH++Cl,其解离过程为 HBrH++Br 

3)烧碱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变质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若将氢臭酸滴入已经变质的烧碱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现象产生,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Br=2NaBr+H2O+CO2 

【考点】93:酸的化学性质;95:碱的化学性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2)根据氢溴酸在水中会解离出氢离子和溴离子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溴酸反应生成溴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氢臭酸中,溶液将呈红色;

2)氢溴酸在水中会解离出氢离子和溴离子,所以解离过程为:HBrH++Br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碳酸钠和氢溴酸反应生成溴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Br=2NaBr+H2O+CO2

故答案为:(1)红;

2HBrH++Br

3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Br=2NaBr+H2O+CO2

 

21.“鍮石”是一种铜锌合金.北宋时,我国已出现了利用炉甘石(主要含ZnCO3)、铜、木炭的化合物冶炼这种合金的技术,并用于铸造实用器.

1)炉甘石中ZnCO3所属的物质类别为 盐 (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2)“鍮石”比纯铜更有利用于铸造,原因是其熔点比纯铜更 低 (填“高”或“低”).

3800℃时,炉甘石发生分解反应:ZnCO3 ZnO+X↑,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CO2 

4)冶炼“鍮石”过程中,木炭与氧化锌反应的方程式为 2ZnO+C 2Zn+CO2 

5)“鍮石”与盐酸反应可用于测定“鍮石”中锌的质量分数,测定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 

【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83:合金与合金的性质;A9: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C7:碳的化学性质;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炉甘石中ZnCO3是由锌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2)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的成分的熔点;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总个数都不变;

4)高温条件下,木炭与氧化锌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

5)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解答】解:(1)炉甘石中ZnCO3所属的物质类别是盐.

故填:盐.

2)“鍮石”比纯铜更有利用于铸造,原因是其熔点比纯铜更低.

故填:低.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锌原子都是1个,反应前碳原子是1个,反应后应该是1个,包含在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3个,反应后应该是3个,其中2个包含在X中,因此X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故填:CO2

4)高温条件下,木炭与氧化锌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ZnO+C 2Zn+CO2

故填:2ZnO+C 2Zn+CO2

5)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测定中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故填:Zn+2HClZnCl2+H2

 

.实验题

22.为配制20℃时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并粗略测定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其化学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

称取20.0g氯化钠固体;

20℃时,量取50mL水倒入烧杯中;

将氯化钠逐步加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不能溶解;

分离出未溶解的氯化钠,并称得所有剩余氯化钠质量为2.0g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不会使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A (填序号).

2)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加速氯化钠的溶解 

3)步骤中,分离出未溶解氯化钠的操作名称是 过滤 

4)经过实验,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36 g

5)步骤中,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将导致所配饱和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无影响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考点】4E: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4C:物质的溶解;4G: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L: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分析】1)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操作分析用不到的仪器;

2)根据在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应用分析回答;

3)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和在50mL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氯化钠的质量分析计算;

4)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回答;

5)根据配制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方法分析仰视读数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影响.

【解答】解:(1)由实验的操作过程可知,在称取20.0g氯化钠固体时用到了图中仪器的托盘天平,量取水时用到了图中仪器的量筒和胶头滴管;溶解时用到了图中仪器的烧杯和玻璃棒,分离未溶解的氯化钠时用到了仪器中的漏斗,整个实验中未用到的仪器是酒精灯;

2)在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加速氯化钠的溶解;

3)由于过滤能将固液分离,所以步骤中,分离出未溶解氯化钠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4)由实验可知,20℃时,在50mL的水中达到饱和溶解了20g﹣2g=18g氯化钠;所以该温度下,在100g的水中能溶解36g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

5)配置过程中,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实际所量取的水偏多,但是在实验中是配制饱和溶液,配制的方法是加入氯化钠至不再溶解为止,所以对所配饱和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无影响.

故答为:(1A;(2)加速氯化钠的溶解;(3)过滤;(436g;(5)无影响.

 

23.某班学生分三组分别做了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实验,如图所示.

1)按甲或乙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CaCO3CaCl2+H2O+CO2 ,然后可用 向上排空气 法收集二氧化碳.

2)进行丙实验时,盖紧瓶塞振荡后,塑料瓶变瘪,其原因是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 

3)实验结束后,老师取两份等质量的丙废液,分别与甲、乙废液混合,将甲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只有白色沉淀生成;将乙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B中,有气泡产生.则:

烧杯A的沉淀中一定有的成分是 CaCO3 (用化学式填空,下同).

甲废液与乙废液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不同的是 HCl 

另取少量丙废液样品,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到有红褐色程沉淀生成,未发现其他明显现象.

由此推测出,烧杯A的上层清液中溶质中一定有的成分是 NaClNaOH 

【考点】6L: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6Q: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据此选择收集方法;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使塑料瓶内气压减小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分析;

根据甲乙废液与丙反应的现象不同判断能产生气体说明乙废液中含有稀盐酸;

根据丙废液中含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根据加入氯化铁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丙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据此于根据甲废液中含有氯化钙,分析烧杯A 上层清液的成分.

【解答】解:(1)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2HCl+CaCO3CaCl2+H2O+CO2,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宜用排水法收集,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减小,塑料瓶变瘪;

3)丙废液中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碳酸欠,同时还可能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钠.甲废液中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同时可能含有过量盐酸,当将其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只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甲废液中只有氯化钙而没有盐酸,白色沉淀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乙废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氯化钙,同时可能含有过量盐酸,将乙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B中,有气泡生成,则说明乙废液中除了含有氯化钙外,还含有过量的盐酸,故甲废液与乙废液所含溶质成分不同的应为HCl丙废液加入足量氯化钡生成沉淀为碳酸钡,滤液中加入氯化铁溶液后所生成的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说明丙废液中既有碳酸钠又有氢氧化钠.则当将甲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后,丙中碳酸钠与甲中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的同时,还生成氯化钠,周时丙中氢氧化钠不反应,因此,A烧杯的上层清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答案:(12HCl+CaCO3CaCl2+H2O+CO2;向上排空气;

2)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

3CaCO3HClNaClNaOH

 

.计算题

24.某钢材酸洗车间为实现原材料高效利用,对盐酸酸洗后废液进行预处理得到质量分数为20.0%FeCl2废液127.0kg,再经原理为4FeCl2+4X+O2 2Fe2O3+8HCl的二次处理后进行回收利用.

1)上述原理中,X的化学式为 H2O 

2)通过上述原理和已知数据,可以计算出的量有 BCD (填序号).

A.产生上述127.0kg酸洗废液所消耗的稀盐酸质量

B.上述127.0kg废液中氯化亚铁的质量

C.理论上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

D.理论上可以回收的氧化铁的质量

3)用上述所得HCl气体溶于水另配成14.6%的稀盐酸再利用,计算可得稀盐酸质量和配制时所需水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G6: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7U: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

2)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求得的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和给出的氯化亚铁的质量求算出HCl的质量,进而继续进行溶液有关的计算.

【解答】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后,铁原子4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8个,氯原子8个,反应前现有:铁原子4个,氯原子8个,氧原子2个,缺少氢原子8个,氧原子4个,包含在4X分子中,所以可以推得X的化学式为H2O

2)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求算出废液中氯化亚铁的质量;

根据氯化亚铁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消耗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氧化铁的质量;

而进行酸洗时的盐酸浓度未知,所以无法计算其质量.

故选:BCD

3)氯化亚铁的质量为20.0%×127.0kg=25.4kg

设反应得到的HCl的质量为x

4FeCl2+4H2O+O2 2Fe2O3+8HCl

508 292

25.4kg x

=

x=14.6kg

所得稀盐酸的质量为14.6kg÷14.6%=100kg

加入的水的质量为100kg﹣14.6kg=85.4kg

答:(1)上述原理中,X的化学式为 H2O

2)通过上述原理和已知数据,可以计算出的量有 BCD(填序号).

3)可得稀盐酸质量为100kg,配制时所需水的质量为85.4kg

 


201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