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9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1. 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段落。(感悟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1. 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课文,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导读引路,揭示课题 )

  1. 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我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愿意帮助她吗?

  2. 观察揭题:教师分别出示准备的两幅画。启发: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幅画更好一些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两幅画的来历。(板题)

谁来读一读。

  1. 师:今天就有这样一个孩子,想认识他吗?师板书,我们来一起喊喊她的名字吧!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玲玲画了一幅画,(出示图画)漂亮吗?玲玲画画的事更有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玲玲的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识字。互读、互听、互纠,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1. 游戏巩固识字。可以根据课文设计“蜜蜂采蜜”、“帮小蜜蜂找家”等。组织学生识字,或者引导学生说出平时的一些识字游戏,由学生组织进行识字练习。

4、分段指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以读文为基础,以识字为重点,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手段,突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1. 朗读交流。

  1. 组内读文,互相评议。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顺序。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积极动脑思考)

结果:得了一等奖。 (好事)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引导他们自读自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指导写字。

  1.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在格中的位置,小组交流。

  2. 重点范写。“糟、楼梯”,边写边提醒这几个字词各组成部分要紧凑及个别笔画的书写。 3、学生练写,引导学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猜字游戏:学生读字、词,书写,同桌互相纠正。

  2. 分段指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1. 研读课文。

  1. 出示文中涉及的两幅画,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合作读书,画出有关句子,细致地理清故事发生的经过。

  3. 读书汇报。

教师可以结合玲玲的心情变化点拨学生,也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帮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过程中,适时地抓住重点的词句,增强学生的感悟。

如:(1)抓住玲玲的心理变化,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中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发现。(高兴(完成 画作)------伤心(弄脏画面)-----满意(巧添小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相关的语句找到,练习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抓人物的语言:课文中爸爸和玲玲的对话很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有什么发现?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人物语言,理解人物和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教师相机点拨。

如:A、“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可启发学生思考:“仔细地看了看”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呢? B、“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会想什么?“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会想些什么?

  1. 讨论:你从爸爸与玲玲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 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要务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


三、感悟升华。

  1. 读了课文,你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

  2.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今天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 把爸爸说的富有哲理的话积累起来。(升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

  1. 指导写字。

  1. 出示“我会写”中的“肯、脑筋”,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点拨,同桌互相评议。 (结合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引导尝试书写,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

板书设计:

  1. 玲玲的画

  2. 坏事 变 好事 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