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24分,每小题2分)
1.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
A.摄氏度(℃) B.千克(kg) C.米/秒(m/s) D.千克/米3(kg/m3)
2.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黑板 B.书包 C.太阳 D.投影屏幕
3
.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河底石块看起来变浅 世博会中国馆的灯光 廊桥在水面出现“倒影” 射击瞄准要“三点一线”
4.小明说: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在高空中是静止不动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太阳 B.月亮 C.火星 D.地球
5.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
弦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振幅 D.音色
6.小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当她靠近平面镜时,则镜中她的像的大小会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
7
.如图2所示,是道路交通“禁止鸣笛”的标志,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声源产生噪声 D.以上方式都有
8.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B.给墨水瓶加盖
C.把新鲜的草莓放入冰箱 D.把苹果装入塑料袋
9.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00dm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0mm
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质量约为50g
10.下列关于图3中所示的四种光学现象,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像时所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1.几种燃料的密度见下表。三辆完全相同的油罐车,分别盛满这三种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柴油 |
煤油 |
汽油 |
密度ρ/kg·m-3 |
0.85×103 |
0.80×103 |
0.71×103 |
油罐车 编号 |
甲 |
乙 |
丙 |
B.乙车质量最大
C.丙车质量最大
D.三车质量相同
12.分别用铝和铜各制成一个实心球,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则下列判断不可能的是
A.铝球的质量和体积都比铜球小
B.铝球的质量和体积都比铜球大
C.铝球质量大于铜球质量,但铝球体积小于铜球体积
D.铝球质量小于铜球质量,但铝球体积大于铜球体积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共12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3.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B.速度越快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大
C.速度越大的物体,一定跑得越快 D.跑的路程越长的物体,用的时间一定越多
14.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B.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不改变
C.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D.铜的密度是8.9×103kg/m3,表示体积是1m3铜其质量为8.9×103kg
15.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实像一定是缩小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C.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D.实像与物体分居在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
16.一只空瓶子装满水时总质量是40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50g。已知酒精的密度为水密度的0.8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瓶的质量为150g B.瓶子的容积为300cm3
C.空瓶的质量为100g D.瓶子的容积为250cm3
三
、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7.请你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 50mm= m (2) 50m/s= km/h
(3) 720min= h (4) 900kg= mg
18.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光在 中传播的最快。
19.如图4所示,在草叶上形成的“露珠”,属于 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 热。
20.某种昆虫靠翅的 发声。若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人类 听
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2
1.物体所含
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
、位置、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2.如图5所示,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它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
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
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若镜头的焦距
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 cm。
23.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s的平均速度是6m/s,后4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则该物体
在6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
24.小明从自由市场购买了一箱牛奶,他想知道在牛奶中是否掺了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小明取l00ml这种牛奶,测得它的质量为102.2g,则这种牛奶掺水含量为 。
牛奶中掺水含量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牛奶密度(g/cm3) |
1.030 |
1.027 |
1.024 |
1.021 |
1.018 |
1.015 |
1.012 |
1.009 |
1.006 |
1.003 |
1.000 |
像的性质 |
|||
甲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乙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丙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的实验装置比较它们的焦距大小,实验时凸透镜和蜡烛火
焰的距离保持不变,蜡烛通过三个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如右
表所示,则 透镜的焦距最大, 透镜的焦
距
最小。
26.已知冰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为9∶10。则质量为54g的
冰完全熔化成水后,它的体积减少了 m。
27.图6是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分
析图像可知,若甲物质的质量为88g,则相同体积的乙物
质的质量为 g。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28、29题中每图2分,36题3分,其余各题每空1分)
2
8.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如图7所示,OB是平面镜上的一条反射光
线,请画出反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AO。
(2) 请根据图8中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
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透镜符号。
29. (1) 如图9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
(2) 如图10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30. 如图11所示实验装置,测得斜面长0.9m ,用来计时的秒表每格表示5s。小车沿斜面从顶
端滑到底端,秒表指针如图(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周)。则:小车从斜面顶端到达底端所用时
间
是
s,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cm/s。
31.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12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 向
端移动。
(2)小亮将盛有适量盐水的杯子放在调节好的天平 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8g。然后将杯中盐水 倒入量筒中,如图12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这时出现了如图13所示的情况,小亮应进行的操作是: 和 ,使天平横梁再次 ,读出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2丙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g。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kg/m3
3
2.在研究声音是否能够在水中传播的实验中,小林利用如图14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A放入水槽的水中,物体A下沉到容器底部,这时小林仍能够听到物体A发出的声音。于是他得到结论:水是声介质,水能够传声。同学小丽认为通过小林的实验不能得到上述结论。请你根据观察与分析,指出小林同学的实验中关键问题是:
;应如何改进:
。
33.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海波的温度达到46℃时,其状态是______ ;(选填“固
态”或“液态”)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此实验中水的沸点不是100℃,这说明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大气压强 1标准大气压。
加热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石蜡的温度/℃ |
40 |
41 |
42 |
44 |
46 |
47 |
48 |
49 |
51 |
52 |
54 |
56 |
59 |
海波的温度/℃ |
40 |
42 |
44 |
46 |
48 |
48 |
48 |
48 |
48 |
48 |
50 |
53 |
56 |
水的温度/℃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99 |
99 |
99 |
99 |
99 |
3
4.小明利用如图15所示装置,进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
(1)该实验为了能确定蜡烛A像的位置,通常采用较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 ,这样也较方便比较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大小。
(2)该实验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观察蜡烛
B是否与蜡烛A 。
3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华同学通过学习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16甲),看到手指 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16乙),看到房屋 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cm |
光屏上像到 凸透镜的距离/cm |
光屏上 像的大小 |
3.00 |
光屏上没有像 |
|
5.00 |
光屏上没有像 |
|
12.00 |
60.00 |
放大 |
20.00 |
20.00 |
等大 |
25.00 |
16.67 |
缩小 |
30.00 |
15.00 |
缩小 |
(
3)小华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选填“增长”、“缩短”或“不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36.利用一支温度计、一个小烧杯、一瓶酒精,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五、计算题(共10分,每题5分)
解 题 要 求 |
(1)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依据的主要物理公式及必要的分析过程; (2)计算过程应代入适当数据;运算过程和结果都要写明单位。 |
37.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
为72km/h。求:(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38.将一容器内装满水后总质量为78g,再往此容器内装入20g沙石后总质量为90g。求:
(1)加入容器内的沙石的体积;(2)沙石的密度。
北京市西城(南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物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D |
C |
A |
D |
B |
B |
C |
A |
B |
C |
A |
C |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选不得分,共12分)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A 、C |
B、D |
A 、C 、D |
A 、D |
题号 |
答 案 |
题号 |
答 案 |
17 |
① 5×10-2; ② 180 |
22 |
会聚 ; 大于20 |
③ 12 ; ④ 9×108 |
23 |
4 |
|
18 |
直线 ;真空 |
24 |
20%~30% |
19 |
液化 ;放热 |
25 |
丙 ;甲 |
20 |
振动 ;能 |
26 |
6×10-6 |
21 |
物质 ;形状 |
27 |
48 |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28、29题中每图2分,36题3分,其余各题每空1分)
28.(1)见图1(2分) (2)见图2(2分)
29.(1)3.9 (或 3.90 )(2分) ; (2) -14 (2分) ;
30.(1)15(1分); (2)6cm/s (1分)。
31.(1)平衡螺母(1分) ; 右 (1分) ;
(2)左盘 (1分) ; 一部分 (1分) ; 60(1分);
(3)加砝码 (1分) ; 移动游码(1分) ; 在水平位置平衡(1分); 62(1分) ;
(4)1.1×103 (1分) 。
32.听到的声音不能排除是固体传声(1分); 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发声体(1分)。
33.(1)温度计(1分); (2)固态(1分); (3)低于(1分)。
34.(1)平面镜(1分); (2) 所成的像重合(1分)。
35.(1)放大(1分); 缩小(1分); (2) 小(1分); (3)缩短(1分);
36. 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共3分)
(1)用温度计测量室温,记录温度计的示数;(1分)
(2)将适量酒精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酒精的温度,待酒精温度与室温相同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1分)
(3)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随着酒精的蒸发,可以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减小,这一实验现象说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1分)
五、计算题:(37题、38题各5分,共10分)
37.已知:v车=72km/h=20m/s; v声=340m/s ; t=4s。
求
:(1)s1=?
(2)s2=?
解:如右图所示,A为汽车鸣笛的位置,C为高山,
B为司机听到回声的位置。s1表示汽车从鸣笛到
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s+s2是声音传播的距离。
∵ v =s/t ; ∴s= v t …………………… (1分)
∴ s1=v车· t=20m/s×4s=80m …………………… (1分)
s声=v声·t=340m/s×4s=1360m …………………… (1分)
又∵ 2s=s1+s声=80m+1360m=1440 m
∴ s=1440m/2=720m …………………… (1分)
∴ s2=s-s1=720m-80m=640m …………………… (1分)
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330m。
38. 已知:m总1=78g ,m总2=90g ,m沙=20g
求:(1) V沙=? (2)ρ沙=?
解:∵ m水+ m器 = m总1 ①
m剩水+ m器 + m沙 = m总2 ② ………… (两个方程2分)
∴②-①式得:
m沙-m排水=m总2-m总1
m排水= m沙-(90g-78g)
m排水= 20g-12g= 8g …………………… (1分)
∴V排水=
=
=
8cm3 =
V沙
……………………
(1分)
∴ρ沙=
=
=2.5
g/cm3
……………………
(1分)
答:加入容器内的沙石的体积为8cm3,沙石的密度为2.5 g/cm3。
(注:其他解法合理者,均可得分!)